制定吏员出职制
延祐元年(1314年)十月,元廷制定吏员出职制。出职专指吏员脱离吏职出任官职。出职制度是元代特有的政治制度。朝廷规定,实行科举取士前,仕进有宿卫、儒、吏三途,由吏员出职者占9/10。开科举后,取士不多,由吏进官者仍占大多数。吏员出职是元朝入仕的主要途径。元代吏员分两类:一类是中上层衙门的令吏、译吏、通事、知印、宣事等,考满出职即入品,没有品极限制,称“有出身...
延祐元年(1314年)十月,元廷制定吏员出职制。出职专指吏员脱离吏职出任官职。出职制度是元代特有的政治制度。朝廷规定,实行科举取士前,仕进有宿卫、儒、吏三途,由吏员出职者占9/10。开科举后,取士不多,由吏进官者仍占大多数。吏员出职是元朝入仕的主要途径。元代吏员分两类:一类是中上层衙门的令吏、译吏、通事、知印、宣事等,考满出职即入品,没有品极限制,称“有出身吏员”。另一类是路、府、州、县的司吏等,出职后先任流外职,有品级限制。仁宗“重儒轻吏”,于延祐元年(1314年)十月制定吏员转官制度和条件,对后一类吏员出职后限从七品,但遭到臣僚反对,改为止于五品。英宗即位,又改为从七品。泰定帝后,恢复旧制,又改为止于四品。元朝这种重吏政策,与历代崇儒完全相违背,致使官吏队伍素质降低,吏弊恶性膨胀,故后人有“元亡于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