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人物事迹_文学形象研究)
窦娥,是元代着名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中的主人公。
窦娥原名端云,出身在一个读书人家庭。在她三岁那年,母亲就不幸去世,使她过早地失去了母爱。父亲窦天章,虽然幼习儒业,饱有文章,无奈时运不通,功名未遂,所以一贫如洗。窦娥跟着父亲,两人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端云长到七岁时,父亲因借了邻舍蔡婆婆的二十两银子,连本带利,要还四十两。父亲无力偿还,蔡婆婆就提出要端云做她家的媳妇。她父亲心中不忍,然而为了还清债务,又因为要上京赶考,不得已只好将她带到蔡家,说等她长大后,给蔡婆婆的儿子做媳妇。虽说名义上是给人做媳妇,实际上分明是被迫卖给人家做童养媳。她父亲以她作身价,免了所欠的四十两银子,又得了蔡婆婆十两银子的盘缠,挥泪与端云分别,上京应考去了。端云就跟着蔡婆婆过日子;蔡婆婆又给她改了名字,唤做窦娥。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上给人做了童养媳,命运是够悲惨的了。所幸蔡婆婆广有钱财,待她也还好,所以窦娥在蔡婆婆家,衣食总算不缺, 日子还能过得去。慢慢长到十七岁,窦娥已出落成一个大姑娘了,就和蔡婆婆儿子成了亲。她从此摆脱了童养媳的身份,成了蔡家明媒正娶的媳妇。她也指望从今以后,不再被命运作弄,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婚后两年,不幸又降临到她头上,丈夫得了肺痨死去。她常常叹息: “窦娥也,你这命好苦也呵!”
窦娥寡居一年后,更大的不幸和灾难又临到了她的头上。一天,蔡婆婆出门去向一个开生药局、名叫赛卢医的人讨债,这赛卢医不但想赖债,还把蔡婆婆骗到一个无人的去处,要用绳子勒死她。幸亏这时有张驴儿父子俩路过那里,赛卢医见有人来,慌忙逃走,蔡婆婆才保住了性命。但走了虎豹,又来了豺狼。原来张驴儿父子,是一对地痞恶棍,听说蔡婆婆和家中的媳妇都是寡妇,就说他们有救命之恩,提出他们父子俩分别娶她们婆媳俩做妻子,否则也要用绳子勒死她。软弱胆小的蔡婆婆,被迫答应了张驴儿父子的无理要求,还让他们死皮赖脸地住进了家中。窦娥至死不从;但婆婆胆小怕事,她一个弱女子,除了厉声斥责、抵死不从之外,又如何有力量驱赶这对已经进门的豺狼?
不久,蔡婆婆病了,想吃羊肚肠。窦娥给婆婆做了汤来。张驴儿暗中在汤里放了毒药,想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这时蔡婆婆正想呕吐,就把汤放在一旁。不想被张驴儿父亲拿来吃了,立刻倒地毙命。张驴儿就诬陷窦娥毒死了他父亲,乘机要挟,问她要官休还是私休。窦娥是清白无辜的,杀人的不是她,她怎能担这杀人罪名,顺从强人,受人欺凌,违了初衷?她情愿与张驴儿去见官。她相信官府“明如镜,清如水”,不会枉断案情,使她蒙受冤屈。但她万万没有想到,官府信守的是“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的哲学,奉行的是“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信条,她一进官府,就如同入了虎穴,受尽千般拷打,万种凌逼。尽管“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她还是至死不肯招认。官府没法,转而要拷打蔡婆婆,想要她供出实情。可怜而善良的窦娥,她原要抗争到底,但看到婆婆要被拷打,才不得不违心地屈招。她不是不知道招认了毒死张驴儿父亲要判死罪,何况她是无辜的,但为了救她婆婆,她只能这样做了。她宁愿一人承担冤屈,独自死去,也不愿看到婆婆受皮肉之苦。她对婆婆说: “我若是不死呵,如何救得你?”她痛骂那地痞恶棍张驴儿: “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
一生不幸、清白无辜的窦娥,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判了死罪,下到了死囚牢里。皇天为什么没有眼?地煞为什么不显灵?她不由地责问起世界的主宰者天和地: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即将死去的窦娥,这时想到的仍然不是自己。她怕婆婆见了伤心,要求刽子手押她到刑场时不要从婆婆住的前街经过。后来她婆婆还是赶到了刑场,她又劝婆婆不要啼哭,不要悲伤。她只对婆婆提出了一个微薄的要求:在她死后,逢到冬时年节,初一、十五,有吃不了的残羹剩饭,给她半碗“充饥”;有烧不完的纸钱,烧一叠给她“零用”。她,窦娥,一个贫家女,一个孤儿,终生不幸,受尽灾难,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体恤别人;而她要求于别人的,只是给她的亡魂施舍一点残羹,几片纸钱!
但是,窦娥的悲愤是难平的。她没有罪!她是衔冤屈死。在临刑的俄顷,她为自己的沉冤发下了三桩“无头愿”:刀过头落,血飞丈二白练;三伏天降三尺大雪;楚州三年大旱。行刑之后,奇迹果然不可思议地出现:天空阴云密布,悲风怒旋。一腔热血尽飞白练,没有半点落地;大雪纷飞,雪花掩盖了她那纯洁的躯体;楚州三年不雨,大地干裂,万木枯萎。这一切都证明了她的冤枉。
窦娥死后,她那早已科举及第、做了参知政事、后又委加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窦天章,来到楚州巡视。窦天章在窦娥生前曾到处寻访她,终因蔡家搬迁,遍访不得。现在父亲来了,但为时已经晚了!虽然后来窦娥鬼魂显现,向父亲诉说了冤枉,谋害她的恶棍和昏官受到了惩罚,她的沉冤得到了昭雪,但她那曾经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躯体已经消失,再也不能起死回生,她只能带着永无绝期的憾恨,长眠地下!而留给读者的,也是无法消除的悲哀!
窦娥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的性格,是悲剧的性格。鲁迅先生曾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窦娥悲剧性格中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她被昏官打得死去活来,却宁死不屈。只是为了挽救年迈的婆婆,才横下一条心,屈招了毒杀人命,从而显示了她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被押赴刑场时,她要刽子手带她绕道走,不让婆婆看见,这并不是她临终前不想见亲人一面,她只是为了减轻亲人的痛苦,才自觉地克服了自己的欲望。蔡婆婆赶来诀别,她还是强忍悲愤,好言宽慰。直到她死后,她的亡魂还惦记着婆婆,要她父亲收留孤苦零仃的老人。这都说明,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还在尽自己的义务。她的善良的性格,她的浓厚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履行道德的高度自觉性和强烈的责任感,充分表明了她的精神道德的优美,这也是窦娥悲剧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部分。这样一个具有优良品德和崇高精神道德的人被毁灭,就不能不引起读者和观众强烈的震动。
窦娥悲剧性格中的另一点是刚强不屈的反抗精神。当然,她的悲剧性格是有个发展过程的。她父亲因为借了高利贷而无力偿还,送她去做了童养媳,这是她的悲剧命运的起点。成婚不久,丈夫又死了,她成了寡妇。她虽然也感叹命苦,但对命运的摆布,还只是逆来顺受。张驴儿父子闯入了她们婆媳的生活,她不甘心忍受凌辱,严词斥责,又对婆婆的软弱糊涂行为加以嘲讽,这是她的反抗性格的初次流露。当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反而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反过来对她诬陷、威迫时,她毫不畏惧,宁可与他去见官,又一次显示了她的性格的刚烈。而当她看到昏官见钱眼开、草菅人命,因而幻想破灭时,她的反抗性格又有了急剧的发展。她敢于斥责、否定天地,指责天地“不分好歹”、 “错勘贤愚”,这是她对封建秩序所表示的大胆怀疑,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所提出的强烈控诉。她临刑前所发的三桩“无头愿”,是复仇意志的体现;而三桩“无头愿”的实现,更是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她虽然被杀害被毁灭了,但她在与邪恶势力抗争中所显示出来的强烈的反抗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却给读者和观众以崇高悲壮的美感。
窦娥的悲剧具有普遍意义。 “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窦娥的种种不幸和灾难,实质上是一般人民群众的生活遭遇的集中反映。因此,窦娥的冤狱,不但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