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汴河怀古》(原文_赏析)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河,即隋代所开通济渠。因隋通济渠中间一段(自荥阳至开封一段)即古汴水,故唐宋时人遂将自黄河至入淮河之通济渠东段全流通称汴水、汴河或汴渠。此河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所开,炀帝南巡即乘龙舟由此河出行。
本诗乃吊古抒怀之作,但是,作者写得别具只眼,堪称上乘之作。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暴君。炀帝亡国,原因非一;但其沉重的徭役的确是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的重要原因。在这诸多繁重的徭役之中,开挖汴河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故此,本诗一开篇即认为“隋亡为此河”;“此河”,即汴河;而且在此五字之上,作者又冠以“尽道”二字,表明持此说者非一人也,同时这“尽道”二字又把诗人和众人严格地区别开来,这就为下面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好了准备。第二句陡然一转,从汴河有功于世的角度肯定了它造福后代的功绩。“千里”“通波”实乃仰仗“此河”。这二句,一句引世人对炀帝开挖汴河之批评,一句自抒对炀帝开挖此河之褒扬;一贬一褒,阵线分明。三、四句综合二者,另辟新意。诗中的“水殿”,乃一种豪华游船。据隋杜宝《大业杂记》载:“(炀帝)又敕王弘于扬州造舟及楼船、水殿、水航板……等五千余艘。”“又有小水殿九,名浮景舟,并三重,朱丝网络。”“龙舟”,是一种刻有龙纹的帝王所乘的大船。据《隋书·炀帝纪》 (上)载:“上御龙舟,幸江都。”“水殿龙舟”之“事”即是隋炀帝乘舟南游之事。诗中用“若无”二字轻轻一转,虚设了假如没有炀帝乘船南游的荒唐之事,那么开挖汴河简直可以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啊!这种虚设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可是在文学作品中它决非可有可无之笔;正是在这一虚设的前提之下,皮日休巧妙地赞扬了炀帝开挖汴河的历史功绩。
做翻案文章,是古今文人咏史之作的一大秘诀。皮日休这首诗的妙处正在翻与不翻之中。炀帝大兴劳役是其亡国原因之一,这一铁的事实是容不得翻的;可是诗人却在虚设的前提下论其开河的客观贡献,应当说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角度。可见,对事物的全面评价并非易事。有些众口一词的定论未必即为定论;有些事情的全面评价也应当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才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匆匆忙忙的结论未必就那么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