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人物事迹_文学形象研究)
李白,是明代剧作家屠隆的传奇《彩毫记》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关于李白,历代留下了许许多多有关他的美丽传说。屠隆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成功地表现了李白作为一个诗人所具有的气质以及作为一位豪侠所具有的义骨侠风。作者在描述李白隐居诗人生活的同时,亦着重展示了李白实现雄图以及雄图幻灭的过程,展示了李白雄心虽灭仍不忘忠君保国的铮铮风骨。因此,在屠隆笔下,李白不仅仅是位诗人,他更是一位忠臣、义士、豪侠。屠隆创造性的发挥使唐代诗人李白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富于立体感。
在戏曲中,李白的诗人气质具有多方面的表现:他既擅长文辞,才思敏捷,诗酒淋漓,名动天下;又清狂玩世,落拓不羁,恃才自傲,风流成性。同时,在李白的身上又奇妙地糅合了隐士的气质。入长安以前,李白过的基本上就是这种诗人加隐士的生活。在云梦,他和妻子许湘娥留连于湖光山色之中,日日吟赏烟霞以自娱。在广陵,李白散尽十万家财以结纳豪杰义士,表现出轻财重义的豪侠风格。同时,李白又流露出较重的隐士气质。他酷爱楚南云梦的山水,渴慕过清虚平淡的生活;他无意于功名利禄,视富贵如飘泊浮云。然而,作为一个义士与豪侠,这时的李白是隐居山中的虎豹,深藏水底的蛟龙,他在隐居的同时,又时时流露出立功建名的意图,可见李白的隐居意图终究是要建立功名以后方才能确立的。身怀绝世之才的李白终究不甘寂寞,时时准备着待机而动。
被征召入长安,便给了李白一个遂平生之雄心的机会。李白平静的隐士生活被打破了,他为此而感到惋惜,但更多的是为得到一个实现抱负的机会而感到欣悦。于是,他告别妻子,踏上了去长安的征途。从此,他的生活便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期。
进入长安,诗人完全脱去了隐士的外衣,从此扮演起侍臣与义士的角色。这使诗人的生活充满了磨难,也使诗人的高风亮节得到充分的表现。李白到了长安,面见玄宗,便着手实施自己平生的政治抱负。他面陈自己的政治见解,劝玄宗肃清宫闱,早建维城,以杜绝内外之患。李白以过人的才气深深打动了玄宗,玄宗对李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宠眷。李白的政治生命突然升至一个峰巅状态。他被授以供奉之职,日日陪侍在皇帝身边,深得皇帝信任;他饮酒作乐,皇帝不闻不问;他请求皇帝赦免郭子仪也得到应允,甚至皇帝还命力士脱靴、贵妃捧砚以诗人挥毫作诗。然而,李白亦清醒地看到太平盛世装点之下的危机。他意识到玄宗已无意于励精图治,自己的政治抱负终究是一场幻梦,他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玄宗手下一种装太平的工具而已。李白以诗人的敏感感受到来自玄宗、贵妃、朝廷方面的压力,迫不得已带着一腔对朝廷的深深忧虑与忠心,离开了长安,决计又回到烟雨江湖一钓舟的隐士生活中去。这是诗人展示其雄心大略、忠心报国的第一次尝试,然而,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经历了这一段长安生活的李白,从此无意于雄图大略。诗人的洒脱与隐士的风范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上。他访道于华山、金陵,泛舟于采石,即使是渔阳鼙鼓也不能动摇他归隐庐山的决心。然而,就在从九江到庐山的途中,李白被反叛朝廷的永王璘掳至荆州,被逼迫加入叛军的组织。刚刚逃出京师的樊篱,李白又一次面临忠臣与叛贼的选择,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李白不愧是一代诗仙与豪侠的代表,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永王的请求,宁愿保一片忠肠而置生死于考虑之外。作为忠臣与义士的李白,在危难之中,又一次显示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迸射出他高风亮节的火花。
李白终因自己平时的行侠行为得人救助而脱离了永王的牢笼。 他与妻、子相会于广陵城外,准备重上匡庐,在乱世之中过平静的隐士生活。然而,李白与妻、子分而又合、合而又离的悲喜剧并没有到此完结。诗人生活中的第三次考验又摆在了面前,京师恢复后,朝廷疑他与永王有染,竟把他拘捕在狱,要判死刑。是忠是怨的选择又一次摆在面前,而且比前一次来自外部的阻力更加难以应付。结果,李白又一次表现得很出色。他心中的忠肠似乎是深藏于心底永远也不会磨灭的。他胸怀坦荡地准备为朝廷去死。他被改流放夜郎后,又毫无怨言地立刻就踏上了遥远的路途。夜郎的生活虽不尽如人意,他仍抵制了美色的诱惑,保持了一个朝廷名士的气节。至此,诗人的一生可谓历经了磨难,诗人的高风亮节也可谓表现得达到了极点。诗人的最后结果也必然是天理昭彰,以团圆的结局而告终。否则,诗人的正气岂不是化为一缕看不见的轻烟?
屠隆笔下的李白形象,多少和唐代诗人李白的形象有所不同。这不同就在于李白身上豪侠与忠心的成份多了,而诗人气质、隐士气质显得少了,都被诗人的豪侠之气压过了。然而,这正是屠隆的创新之处与可贵之处。李白的形象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