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为何要姓赵-》(原文全文)
喝了两碗黄酒的阿Q,手舞足蹈地宣称他也姓赵,和赵太爷原是本家,结果让赵太爷赏了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 ——你哪里配姓赵!”
这情状在今天看来,未免有点荒唐。你阿Q何必与赵太爷攀亲家? 而赵太爷又何必霸道到别人姓一次赵就赏嘴巴?但在阿Q那个时代,这倒是不难理解的。你看,阿Q一说是赵太爷本家,“几个旁听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倘若赵太爷不让地保传阿Q到赵家,挨揍不说,还“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那么,赵阿Q兴许会是另一种活法。看来,宣称自己姓赵,正是阿Q的难得聪明,只是没成功罢了。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这是阿Q被砍头前的壮语。几个二十年过去,阿Q的确没有绝种,不只“又是一个”,而是“又是一代”。单说和赵太爷攀本家这一条,现代阿Q们就比老Q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某日报曾报道,新金县找到了岳飞的后裔;某文化报则宣示,周立波乃三国名将周瑜第六十六代孙;某文摘报甚至考证出,周总理百年之前和鲁迅先生是同宗;而船王包玉刚,据说是包公的嫡传……是真是假我不清楚,反正全是光耀史册的人物,即便有误,亦无伤大雅;又有谁和遗臭万年的人物攀本家呢? 据考证,孟子倒是庆父的后代,但“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孟子于是改姓孟了,可见老祖宗的家谱是爱憎分明的。
读多了这类文字,倒让我没脸见人了。翻翻史书,姓安的本就不多,实在找不出什么能增光添彩的祖宗,唐朝倒有一个,却是“安史之乱”的混蛋安禄山。岂不呜呼!
寻祖宗、修家谱未必没有价值,但宗族观念却是封建宗法社会的遗毒。阿Q宣称姓赵,挨嘴巴的是他自己,于社会似无大碍。但现今很有些穿西装的阿Q们,割不断“老子也姓赵”的宗法情结,同宗同姓以至同乡,皆可成为钻营的孔子、腾达的桥板、投机的招牌。某乡政府除两名门卫,炊事员司机都是同姓同乡,更不说头头脑脑非亲即故了。某家全国闻名的公司,本是乡镇企业,总经理直率地对精明能干的助手说:“我可以给你副总的待遇,但不能提你当副总。因为你是外地来的。”
同姓的不够,找同族,同族不够,寻同乡……这类任人惟亲、排斥异己的作派,我们并不陌生,媒介也时有披露。寻常百姓自然少有攀名人作祖宗的兴趣,但很实惠地找一个活着的同宗同乡却不鲜见。比如“×省长是我姨家的三舅”,“×局长是我表兄的岳父的弟弟”,往往能让人“肃然的有些起敬”,于是关系顺了,后门开了,比公章、介绍信有效多了。
费孝通先生说,现代中国人应该有“地球村”的大胸怀、大视野。这当然很正确,但要做到却很不易。连一国一省都装不了,更遑论整个世界!
改革难在观念,开放重在胸怀。倘若“老子也姓赵”的阿Q气不消,这现代化恐怕为期尚远。
或许有人会笑我:“你这个安禄山的子孙,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立马收笔。谁让我姓安呢? ……
199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