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道湾老屋》(原文全文)
读《知堂回想录》,前面有一张北京八道湾十一号周宅院子的照片,可惜只照了三间屋子。这里原是有30来间房子的大院子,按北京老话说,是“大宅门”。
这所房子是民国8年8月间,周大先生亲手买的,原房主姓罗,房价是三千五百元银元,外加中佣银元一百七十五元。
当年北京买所房子,也是件不容易的事,不但要有钱,而且还要花点辛苦。有时看了许多所,也不一定看准一所。而且还要先托熟朋友,辗转找“房牙子”。即使如此,到实地一看,也不一定就能马上拍板。查《鲁迅日记》,在买定八道湾房屋之前,曾到报子街、铁匠胡同、辟才胡同、蒋街口、护国寺等处看过房,都不中意,由二月到七月,奔波了半年,才看中八道湾的房子。
一般买房看房子,先看中房子,然后再谈价钱,买卖双方直接谈的也有,但很少,除非是熟朋友、自己人。一般都通过中人,即“房牙子”来讲价钱。讲时,在买卖双方之间,不用嘴说,只用捅袖子的方式秘密进行。当时,大家都穿长袍子,袖子很长,遮着手,房牙子把手伸给买主,在袖筒中把拇指、中指、二拇指并在一齐,伸给买主握着,说道:“人家要这个整”;又把中指和拇指绞起来给买主握着,说道:“这个零儿”。这就意味着整数是七,零头是五,或是七千五百,或是七百五十等。同样买主还价,“咱们只能出这个整,这个零。”也用这种方式进行。中人和卖主商量:“人家只能出这个整,这个零。”也是这样捅袖子。由二拇指算,伸一指是一,伸二指是二,直到四,五前面已说,拇指与二拇指并是六,再并中指是七,拇指、二拇指分开是八,二拇指一勾为九。如果自己不会这一套,可由要好朋友帮助洽谈,八道湾房屋就是教育部徐吉轩先生帮助买的。自然价钱不会一次当面谈妥。这就要房牙子两头再奔波洽谈了。如果不当着买卖两方的面,就不必用捅袖子的秘密方式,只要口头讲就可以了。
价钱和条件谈妥,然后由买主在饭庄子订一桌席,买卖双方及中人和帮忙的朋友都来,立草约,交契纸,交价款,或全部、或一半。付中人佣金、房价百分之五,买主出三成,卖主出二成,所谓“成三破二”,全部佣金分十份,买卖双方再各扣一份,给家中佣人或亲友,谓之“门里一份,门外一份”。八道湾房价三千五百,故佣金一百七十五元。
北京当年,买到一所大房子,成交后,立约过契,照例要在大小饭庄子中办理,而且照例是买家出钱请客。买八道湾的房子,按《鲁迅日记》所记,是在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广和居请的客。过契过款,第一,先交房价二分之一,一千七百五十元大洋,再加一百七十五元中费,一共一千九百二十五元。如果连酒菜钱算上,周大先生这天开支,将近二千元,这在当时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付钞票还方便,要付现大洋,一般五十元一札,要足足四十札,其重是以每枚库平七钱二计算,要足足老秤九十斤,以周大先生的力气,是拿不动的。当时自然也有人帮助拿钱,不过日记中未写明,不好瞎说了。
置三四千价值的产业,在当年的北京,虽不算大,也不算小了。因而立约、过款、交契等等,酒席也总得像个样子,馆子也总得在有点名气的饭庄子里。至于广和居,那是名闻中外的,虽然在一个偏僻的小胡同里,地方也不大,但却是百年老店,在清末连庆亲王、军机大臣张之洞都爱光顾这家馆子,认为是风流韵事。在这点上,十几层楼的北京饭店恐怕也比不上它。不过买八道湾房子在此请客,也并非完全因为它有名,更重要的原因是离绍兴县馆近在咫尺,当时周大先生(鲁迅)、周二先生(知堂)都住绍兴县馆中啊。
买八道湾房屋,共过款三次,除第一次外,第二次付款四百百,收房九间,第三次付清,全部收房。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北京当年买房,都是买人家的老房,并非是像现在的高层楼宇,专门造了出卖的。人家的老房,卖时并非空房,还住着人家,大房子尤其如此。买主要等房子腾空之后,才能把房子陆续收回。所以不一次付清钱,要等陆续拿到空房,才把房价付清,如原来有出租的房客,也要由卖房的人付一些搬家费用,使得他们能另外租房,早日搬家。
八道湾房子原是西北城老北京人的老式房屋,原来一般连玻璃窗也没有,更不要说什么自来水、电话等设备了。八道湾房子买来后,还要到巡警分驻所及其他机关税契,即交钱办房契过户手续,还要修理、裱糊、装玻璃窗、装自来水等,一总也花了几百元钱。所以八道湾11号周宅房产的总价值当年约是四千银元之数。
民国八年还是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的官吏很多,买好房子的人不少,房价也是比较高的。八道湾在西北城,地点差些,所以房子卖不上价钱,这所大房子也只三千五百元,在当时说来,价值是不算贵的。
北京旧时代东西北城的房子,有不少都是大格局。临街先是车门,进来约有半亩大长方形的一块空地,是停车场,当年坐骡拉轿车,可停好几辆大鞍车。空场北面才是正式大门,大门里是一宅分为两院,有垂花门,或月亮门的大四合院子。八道湾的房子就是这种格局。而且还有跨院、后院。在西北角是跨院,跨院往东,有一大排北屋,开间很大,每三间一组,中间开门。偏东两组成一排,西面则高出一些,连西边的西屋成一跨院。这排房子在过去是正院围房,自从成了“周宅”之后,这排房子却十分重要了。
中间三间,正斜对着通往前院的过道,外面看上去,原是三间北京老式房屋,花格木窗,中间风门,似乎一拉开就是一明两暗,两边隔扇的北屋,但是不是。这里面左手一间,完全改装成日本式,外装“障子”,里面是“榻榻米”。“障子”就是纸糊的木制拉门,就是人境庐主人黄遵宪《日本杂事诗》注中所说的:“室皆离尺许,以木为板,借以莞席……下承以槽,随意开阖,四面皆然,宜夏而不宜冬也。”不过黄遵宪所说的是纯日本式的,而周宅的日式房屋,倒是改造的,是中日合璧式的。
北方的老式房屋,靠山墙由窗前到后墙盘的炕,叫“顺山大炕”,即房间进深多少,这炕便有多长。周宅这间日本式房屋,大约有一丈二尺长,九尺阔,按日本计算方法,大约是六叠席吧。推开“障子”,上去就是六叠席的“榻榻米”的日式房间,所不同的,下了“榻榻米”,不是日式玄关,却是两间中国老式的大方砖地,还有半段木隔扇、靠墙都摆着大书架的书房。黄遵宪诗注中所说的“宜夏不宜冬也”,在这里是不存在的,冬天外屋生了大洋炉子,这间北京式老屋中的日式房屋,也只不过是带有暖阁的一条顺山大炕而已,不但温暖,而且挡风。这便是当年周二先生的一所住室。
八道湾十一号周宅,里面种有花木,如丁香、海棠之类,有的还是名人手栽,是很值得纪念的,此外有“苦雨斋”、“苦茶庵”,以及“知堂”、“药堂”等等,五六十年来,有世界名望的新旧文学家,中外学者,不知道有多少人出入过八道湾十一号周宅,其间在文化古城时期,愈平伯先生是八道湾常客。先生来函曾录示其《京师坊巷诗——八道湾》云:
“转角龙头井,朱门半里长(旧庆王府),南枝霜后减,西庙佛前荒。曲巷经过熟,微言引兴狂。流尘缁客袂,几日未登堂。”
小诗写由东城老君堂坐洋车去八道湾所经路线。龙头井、定阜大街是必经之路。“曲巷”、“几日”结尾一联,可见其往来之频繁了。老辈故事,思之亦不胜风流过眼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