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文史百科/《笔下有冤魂》(原文全文)

《笔下有冤魂》(原文全文)

人有不平,得不到同情和申辩,不免要发怨言,然而怨得有道理。若是并无不平,只是看着什么都不顺眼,连自己错了也不认账,把是非倒转,那就不是有理的怨言,而是无理的牢骚了。牢骚,要反对,怨言,要同情,要代抱不平。然而,7月7日《人民日报》登载的《十年寒窗苦》,却把怨言视为牢骚而加以“批判”了。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级别低、工资低是值得注意的事实。有人发怨言也不是无中生有。...

人有不平,得不到同情和申辩,不免要发怨言,然而怨得有道理。若是并无不平,只是看着什么都不顺眼,连自己错了也不认账,把是非倒转,那就不是有理的怨言,而是无理的牢骚了。

牢骚,要反对,怨言,要同情,要代抱不平。

然而,7月7日《人民日报》登载的《十年寒窗苦》,却把怨言视为牢骚而加以“批判”了。

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级别低、工资低是值得注意的事实。有人发怨言也不是无中生有。过去没有引起应有的注意,得不到同情,是由于有人看不到不合理的存在,把怨言一律看作不该有的牢骚,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已经批评了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这是作者应该知道的。

可是作者说,只有“参加工作好几年了,工作能力提高了”,或“自己有特殊的才学,虽然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也能担负较多的工作”的人,才“怨得有理”。言外之意,其他理应如此,因为“比起一个刚进厂的工人所得到的报酬,已经高得多了”。因此,他们的“要求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它同按劳付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没有什么相同之处”。结论的后半句是给人扣上一项大帽子。可是前边连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都忘记了,还谈得上什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 不管批判什么,不顾及一般常识是不行的,否则就是讲歪理。

作者追了一下怨言的产生,据说并非由于不平,而是因为他们是受了“吃尽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余毒”的人。现在,在高等学校毕业生中间,不能说绝对没有这种人,但恐怕是为数极微的,因为他们所受的究竟不是封建教育。

其实呢? 作者连怨言的真相还没有弄清楚。此怨言由来已久,不是“在工资改革声中”才“传来了”的。空口无凭,有打油诗一首为证:“十年寒窗苦,还是一百五①。所学非所用,生活不照顾。谁要提意见,狠狠打屁股。”打的方法,当然不是三河县的皂吏们用的棍子、板子,而是什么“工作不安心”、“个人主义”、“平均主义”、“贪图享受”、“和革命讲价钱”,诸如此类。最后来一个“对革命工作没有认识”、“人生观有问题”、于是万事大吉。即使有些夸大,也不全和工资问题有关,但不失为不平之鸣,是一种“苦”。近年来报上的揭发,就是最好的注解。

有的人一提到知识分子,总喜欢把“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类搬出来,以为如此这般的大有人在。如果不看具体条件,以不变应万变地引用来作为批判知识分子的武器,轻而易举地给他们抹一鼻子白粉,画出一幅活像争不到乌纱帽而满腹牢骚的封建文人那样的卑陋像,这对死了的封建文人毫无损害,而对于现在活着的知识分子,却未免太不尊重,而且也并不符合事实。

笔下不留神,必定出冤魂。这样的“批判”不能不让人感到冤枉。冤必生怨。旧怨尚未全平,新怨又起。我的短文就是属于新怨的。这大概出乎作者意料之外吧。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