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八股》(原文全文)
有许多文章,读起来千篇一律。五、六十年前人们写论说文,往往一开始就“人生于世……”。那时时兴谈人生于世。抗战时期的文章,则往往一开始就“自芦沟桥事变以来……”。近年,这类惯用语有所改变,变得更繁复,更冗长了。例如新闻报道,最常见的惯用语是:在什么什么的大好形势下,在某某的指导下,在某某的领导下,在这个那个条件下,在如何如何的基础上,已经取得成绩上,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云云。讲了半天,不知所云。那些言语,在这个题目上用得着,在那个题目上也用得着;这次用得着,下次也用得着;今年用得着,明年也用得着。这其实是今之八股文。
我因此而想起古之八股文。凡八股文都不会是好文章。但古之八股比今之八股,亦有优点。它整篇不许超过七百字。一开头便要用一两句话将题意点明,名为“破题”,接着是“承题”、“起讲”、“入手”,然后用八股文字,对比地展开议论,随即“落下”(结束)。容不得多讲离题话。
用八股文取士,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这贫农出身的皇帝,原不欢喜文字浮夸。有一官员上章议事,读给他听,读了六千字,尚未讲到题。皇帝发怒,叫打了那人一顿板子。再读下去,却发现后面所议是对的。他对那人说,你早不说那空话,岂不免了这顿打? 这皇帝大概是想纠正浮夸的文风,才制定八股文的格式的吧? 殊不知这么一来,又成为一套框框,把文章卡死了。而其流毒,那就是直至现在,也还有今之八股。这大概是始创者料所未及的。
文章最宜活,最忌死。照着个框框为文,哪能不死? 欲出好文章,需抛除滥调。唯陈言之务去,这才活。
有诗为证:
文章自古无凭据,
花样重新做出来。
拾得篮中就是菜,
得开怀处且开怀。
此诗出自何典?答曰:出自《何典》。
1982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