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卓别林的另一面”》(原文全文)
查利·卓别林是公认的电影大师,他在银幕上创造的流浪汉形象,步履蹒跚地走遍了全世界,他用“含泪的笑”,剥光了资本主义社会摩登的外衣,电影史上,像卓别林这样对电影艺术做出卓越的贡献,拥有如此广泛的观众和崇拜者的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据说,在他的祖国已经为他立了铜像,这本该是他当之无愧的。
但是,人无完人。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也有见不得人的“另一面”:美国电影喜剧演员斯坦·劳莱(不久前病故的我国着名电影演员韩兰根,便有“东方劳莱”之称),是卓别林在杂耍戏班中的同伴,还曾和卓别林同住过一屋,按理说关系非同一般了。但为什么卓别林在自传中竟没有一次提到过劳莱这个人呢? 劳莱传记的作者弗莱德指出,是因为“查利真的认为斯坦是他的劲敌,和他一样棒,有可能威胁到他的地位。”于是乎,卓别林故意避口不谈劳莱的名字,唯恐劳莱可以与自己争辉。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弗莱德举出一部叫《海的女人》的影片为证——卓别林是这部影片的制片人,导演却是一个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的人。《海的女人》拍成后,卓别林看过一次样片,便把它锁进了保险柜。直到卓别林死后两个月,他的女儿才告诉新闻界,她父亲把这唯一一部《海的女人》的拷贝销毁了,“连副片也给销毁了”,“因为它太好”,“卓别林无法容忍别的导演的成功”! (见1982年第一期《世界电影》)
信不信由你,银幕上的电影艺术大师,在生活中竟会扮演如此不光彩的角色! 他可以避口不谈他的“劲敌”的艺术才能,甚至可以扼杀别人成功的作品,嫉贤妒能,“同行是冤家”,在这里表演得淋漓尽至!
这使我想起中国历史上的那个庞涓,此人“自以为能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竟对孙膑下了“断其两足而黥之”的毒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香港电影《马陵道》演的就是这个故事。卓别林没有庞涓那样凶相毕露,倒颇像自己扮演的凡尔杜先生,温文尔雅其表,却有“另一面”——多么可怕的“另一面”!
若问卓别林怎么敢销毁《海的女人》,把别人的成果付之一炬,一言以蔽之:他有权! 他是制片人,大权在握,一部影片的生杀予夺,全凭他一手决定。要“锁进保险柜”便“锁进保险柜”,要销毁便销毁,“连副片也给销毁了”,斩尽杀绝,焚尸灭迹,让你告状也拿不出证据来,你说可怕不可怕! 那个《海的女人》的导演,在卓别生前提过抗议没有,不得而知,但想来,抗议也白搭,弄好连饭碗也给砸了——他斗得过“大师”吗?
正因为卓别林是“大师”,他的“另一面”就不同于一般。但是,如果杂耍戏班出身的卓别林,当年也遇到这样的“大师”,也像他后来对待劳莱和《海的女人》那样,恐怕他要当上大权在握的制片人也难,甚至电影史上便没有卓别林这个响亮的名字了——幸亏有这样“另一面”的“大师”并不多!
如果卓别林在自传里公正地论述劳莱的才能,不是销毁而是推崇《海的女人》,会不会影响他自己终于成为“大师”呢? 不会。不用说,劳莱的艺术才能毕竟逊色于卓别林,《海的女人》也难与《大独裁者》、《一个国王在纽约》等媲美。即使劳莱可以同卓别林抗衡,《海的女人》不亚于卓别林的影片,卓别林还是卓别林嘛,他仍旧是“大师”;反而因为尊重他人、提携后进,使“大师”的光环更加夺目!
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是在知道“卓别林的另一面”这一档子事之后,卓别林高大完美的形象,在我心中大大地打了折扣。我是喜欢卓别林的,为他有如此的“另一面”惋惜。因此希望“大师”们珍爱自己,千万不要在后世矗铜像的同时,又让人揭出“另一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