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话与听真话——读史札记》(原文全文)
一现在报刊上天天提倡人们讲真话,这当然是极好的事情。不过,要人家讲真话,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对方(特别是手里有权的人)要听得进真话。以史为鉴,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找到。听得进真话的人(不管这真话是否合口味,是否完全正确),才有人愿意或敢于向他说真话。而他也就可以得到“兼听则明”,的好处”,听不进真话,或者合口味的才听,不合口味的就斥责,那么他只能弄...
一
现在报刊上天天提倡人们讲真话,这当然是极好的事情。不过,要人家讲真话,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这就是对方(特别是手里有权的人)要听得进真话。
以史为鉴,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找到。听得进真话的人(不管这真话是否合口味,是否完全正确),才有人愿意或敢于向他说真话。而他也就可以得到“兼听则明”,的好处”,听不进真话,或者合口味的才听,不合口味的就斥责,那么他只能弄得自己闭目塞听,干出一些错事蠢事来。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这岂仅是韩愈的不幸呢? 更主要的恐怕是唐王朝的悲哀。
二
一提到正面的——愿听真话的例子,往往又谈起唐太宗和魏征、张玄素等人,这也说明我国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们有纳谏度量的实在太少了。
不久前,有人在报刊上写文章,认为如果颂扬了唐太宗的善于纳谏,就会给人造成重视人治、漠视法治的误解。这以后,做类似的翻案文章的就接踵而来:有的否定平原君和毛遂的故事意义,有的甚至说有了伯乐反倒会妨碍了千里马的出现……
其实,我以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平时拿古人来作例证,打比方,都不过是“取其一端”(对我们今天有用的一端)而已。说某人贤明,并非就否定了法治;强调法治的重要,也不等于说人的因素毫不足道。
广播电台现在天天播送《说岳全传》,难道我们听了就会放下钢枪,披起铠甲,带上长矛去打仗吗? 如果真有这种唐·吉诃德式的蠢人,那也只能怪他自己。
三
说真话要有勇气,听真话更要有勇气,相互间的关系,有时必须像《庄子》里的“运斤去垩”
的寓言那样,——鼻子上沾了点石灰,薄得就象蝉翼,他请一位名叫匠石的人来把它刮掉。这位匠石操起斧头挥舞出风来,一斧把石灰劈掉了,而鼻子一点也没受伤。匠石劈得准,被劈的郢人也挺得住,两者都是好汉。
唐太宗和魏征的关系和这有相似之处。魏征敢于犯颜直谏,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两者配合默契。有一次,太宗对群臣道:“人言征举止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魏征拜谢说:“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这就说得很清楚了。
四
封建帝王当然决没有民主思想,他们的“纳谏”是有限度的,即使唐太宗也不例外。
有一天,太宗退朝后大怒,对长孙皇后说:“会须杀此田舍翁!”长孙惊问是谁,太宗说:“魏徵每廷辱我!”长孙立即穿起朝服要向太宗拜贺。太宗不解其意,长孙说:“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于是问题解决了。
看起来,唐太宗之所以能保持善于纳谏的名声,还多亏了长孙这位贤后。如果长孙是个老刁婆:“你要杀便杀吧! 杀得越多越好!”魏徵的脑袋可就保不住了。同时,唐太宗的令名也就要大打其折扣了。
五
真话并不等于真理。讲真话的人也很可能说得不够准确、过火、过激,甚至于完全错误;但只要不是恶意诬告诽谤,听话的人就不应计较。如果其中还有点合理的成分,仍然应该认真顷听和汲取。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修治洛阳宫。张玄素上疏谏曰:“……陛下向平东都,会观广殿,皆撤毁之,天下翕然,一口称颂。岂有初恶奢侈,后好雕丽? 今者民力,未及隋日,而役师残创之人,臣恐陛下之过,甚至炀帝!”这最后的八个字何等厉害? 他不但把太宗和隋炀帝相比,而且说他连炀帝都不如。可是唐太宗不但没有翻脸,反而说:“吾思之不熟,可即罢之! ……”接着还赏给玄素彩绢二百匹。
又一次,小官中牟丞皇甫德参上疏历数太宗之失,其中说:“……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这一次太宗表现不佳,大怒说:“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决心要治皇甫之罪。魏徵立即上表劝阻:“自古上书不争切,则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惟陛下裁之!”太宗醒悟了,说:“吾若罪此人,则谁复敢言?”于是不但不治罪,还赐给皇甫德参绢二十匹。
如果要求别人的话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么事实上也就是不让别人说话。
六
在我国历史中,像唐太宗这样能够“纳谏”的封建君主实在是凤毛鳞角。而听不得真话,听了就“龙颜大怒”,瞪眼就要杀人的昏君,则比比皆是,数不胜数。这种现象,当然是封建制度本身所决定。
例子太多,举一个隋炀帝吧。史书记载:炀帝征辽之前,奉信郎崔民象上书谏止,得到的结果是:“帝大怒,先解其颐(割掉他的下颏),然后斩之。”又一次,炀帝在江都荒淫无度,弄得天下鼎沸。有个宫女告诉萧后:“外间人人欲反。”萧后说:“任汝奏之。”这个倒霉的宫女上奏后,结果也是:“帝大怒,以为非所宜言,斩之。”
结果怎么样呢?“自是,无复言者。”这以后不久,隋炀帝自己也就被宇文化及用白丝巾绞死了。
七
目前,国人都在谈及要改革国家管理体制中的缺陷和弊端,清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余毒,建立起真正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要研究历史(在我国,大部分是封建时代的历史),而且有时还要举出几个历史人物(大部分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来称道一番呢? 这岂非自相矛盾吗?
我想,这原因可能是:第一,治病必先了解病因。要清除封建思想,就要研究封建社会。其次,沙里可以淘金。封建时代的历史里也有某些值得今天借鉴的东西。第三,讽喻作用。举出唐太宗、魏徵等人,无非是说:“岂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人民公仆,而不如封建君相乎?”这最后一条,其实大可免去,如确实实行“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