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名称是老板》(原文全文)
教室是孩子读书的地方,给教室取名称,通常都是年级编制的序列代号,它的好处是让人一目了然。然而,新学期一开学,在某市塘湾中心小学却出了一件新鲜事:该校的四间教室的名称分别被四个捐资助教者的个体老板所占,冠名为“曹× ×教室”、“杨× ×教室”、“郑× ×教室”、“陈× ×教室”。
这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现象。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新生事物,觉得一个好的办教育的人“应具有教育家的学识、企业家的头脑、谋略家的心计”。只要能把钱挣来,有利于办教育就行,至于以什么名义,冠什么名无所谓。这话初听,好像也满有道理,谁教我们的教育经费如此短缺呢?谁教我们的教育设施如此简陋呢? 虚卖几个教室名,实得经费一大把,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人才,不能说不是上计,似不应该有什么异议。
然而,恕我这个没有“教育家学识”的门外汉多事,还是想说点不同看法。不错,教室名称的变卖,只为筹措教育经费,动机是好的。我想,如果十万元就可以买一个教室的冠名权,那么若有人肯出一百万元,是不是可以买下一所小学的冠名权呢? 应该说也无不可,因为它同样有利于发展教育。而一百万元对于一所小学来说也是不多的,给每个学生配置一台学习用的电脑还不够。设若一百万元就能买一所小学的冠名权,一千万元肯定也能买下一所中学的冠名权,那么捐资一个亿或三亿五亿也就有可能买下一所大学的冠名权了。如今教育经费短缺是共认的事实,这样的事诸如北大、清华、复旦、科大等干是不干?若按上述逻辑,这种做法也说得通:名义并不重要,兴办教育对国有利就行。无论哪所学校,一次获得几亿元的捐资,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对办好教育都是一个有力的推动。而有能力作这种投资者,在中国决不乏其人。可事实上果真可以这样去办吗?
是的,以个人之名给学校、班级命名也是有的,如雷锋小学、邱少云班、乃至中山大学等,但它的意义与个体企业老板拿钱买下班级的名称决不能同日而语。这就像一个英雄人物、杰出的科学家的画像可以张贴于千家万户,而一个亿万富翁出再多的钱也绝对做不到一样,人们对一种精神的景仰不是支付金钱所能实现的。当然,我们不能抹杀了捐资助教者的高尚行动,也不能一味要求必须是无报偿的,但可以是别的方式,或者说,一个真正的奉献者是不会计较什么名利的。我们知道,厦门大学是由爱国华侨陈嘉庚捐资创办的,汕头大学是由李嘉诚捐资兴建的,他们完全有资格但都没有以他们个人之名给学校命名。
应当承认,教育经费确实很短缺,但是否短到了不卖教室冠名权便不足以维继的程度,也未见得。物价上涨了,但国家下拨的教育经费也上调了,学生的学杂费也多收了。其实,不少学校收费已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但为了支持教育,家长们大都默认了,这是谁都能感受到了的。
重要的,还是如更多的人所顾虑的一样,以捐资人之名给学校教室命名,让那些学生常年生活学习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最终给他们的心理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晌,对他们人生观的形成作了一种什么样的暗示。《少年先锋队之歌》唱道: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很难想像一个在渗透着金钱气息的招牌下长大的儿童会如何树立这样一个远大的理想?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