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边演义》(原文全文)
省城一条马路上出现一个大坑。这条单行道原先还是比较平整的,电信局在这里挖路埋电缆,埋过以后把土草草一填,走了。留下的这个长长的坑,于是就有了说不完的故事。
为了避开这个坑,汽车就往边上靠,撞得自行车乱窜,小学生更加危险,上下班时的阻塞加剧了。冬天来了,春天过去了,没人管。
我们站在坑边,做过许多设想,虚构了不少故事,想像着怎样可以导致有人来“垂顾”这个明摆着的陷阱:
这条路上有本省某厅。如果哪一天省长能从这条路上过,汽车被堵在这里,不大不小地误上点事,让他皱一皱眉头,回去想起打上这么一个电话……
这条路的尽头有一家四星级涉外宾馆,如果有一天外宾的大轿车在这里被狠颠一下,车上坐的恰巧是带了钱来准备投资却又有点爱挑剔的人物,被颠得鼻青脸肿,回去之后惊魂不定,在那壁厢报上写文章说经历,然后被我们的“参考”转载……
如果有人因为这个大坑出了车祸(罪过罪过!),而他又恰恰是地皮大王的接班人,或是健讼的律师的公子千金,在这里摔折了腿,进而提出一个让人心悸的索赔数字交给“有关单位”……或是有一位还骑着自行车奔波的名记者,在这个坑边崴了脚,火一上来便在报上来它一段“实录”……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大坑仍完好无损;每天有几万人次从这里经过,人们的忍耐力也完好无损。终于有几位农民工做好事把建筑垃圾倒在其中,但是大雨一冲,又成了桨湖坑。
我们又想:如果哪一天有那么一个机会,这个坑成了新闻,会有什么结果?
我疑心某一天这儿会一下子冠盖云集,停满了轿车,开起“现场办公会”,在摄像机的拍摄下,有关人士争先恐后地表白自己的勤勉,然后记者在报上大做文章,晚间电视新闻又多了一条“热点”;
我疑心会出现一场扯皮官司,每一个爱护“名誉权”的“有关部门”都神经极其过敏地洗刷自己,呼吁“社会给予理解”……
我疑心这个坑一朝被填平,会多出一打新闻来,街道、区、市……及有关部门都要把它写进当年“办实事”的记录中去,凑成“十大”或“八件”中去,写进经验总结中去,写进汇报中去,总之,写进政绩中去,变成“大坑效应”、“大坑系列报道”……以体现人民公仆如何之“亲自”。
尽管填掉这个坑修好马路,大约只需要一天时间。
终于有人投书报社电视台,那一头也有回话:这几天省里正在开“两会”,登出来“影响不好”,开过会再说吧。
又过了半月,有人来向坑里倒了几车石子,浇了点柏油,把坑填了一半,走了,一星期无踪影,直到我写这篇短文,仍不见下回分解。
坑成了“半坑”,也只有且听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