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拉祖配》(原文全文)

《拉祖配》(原文全文)

不久以前,报纸上报导了发现有杨家将名字的《杨家宗谱》的消息,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但几经辩驳,证明其根本不可靠,没有历史真实性的价值,于是这条新闻的价值也就等于零,令人扫兴。中国曾经过长期的封建宗法社会,所以宗族意识特别强,讲究郡望、族望。看一个人,不仅看他的三代,甚至看他的十代二十代。由于这种典型的“血统论”的作祟,家谱就大兴起来,被看得非常重要。一般的姓氏都...

不久以前,报纸上报导了发现有杨家将名字的《杨家宗谱》的消息,引起了读者的兴趣。

但几经辩驳,证明其根本不可靠,没有历史真实性的价值,于是这条新闻的价值也就等于零,令人扫兴。

中国曾经过长期的封建宗法社会,所以宗族意识特别强,讲究郡望、族望。看一个人,不仅看他的三代,甚至看他的十代二十代。由于这种典型的“血统论”的作祟,家谱就大兴起来,被看得非常重要。一般的姓氏都有家谱、宗谱或族谱。当了皇帝的则有特殊的家谱——玉牒。因为家谱对研究真实的历史人物有一定用处,也引起了历史学家的注意,进行专门研究,从而产生了一门独立的史学分支——谱牒学。但是,一般人的重视本姓的家谱,则完全与史学无关,只不过为了借远祖的荣光以抬高本人或本族的身价和地位而已。

后人既然要借重先祖的荣光,那就必须找一个有名气的正面人物作偶像,绝不会把贪官污吏、卖国投敌者或流氓无赖拉入自己的宗祠中去。至于后人是否有其先祖的遗风,那倒用不着考虑,只要拉来能光门面就行,故名之曰“拉祖配”,配到祠堂里瞅冷猪头。《红楼梦》中的靠“夤缘”而飞黄腾达的势利小人贾雨村,就深谙此道。他想和票府联宗,不便硬说是一家子,先拼命往前拉:“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府一支,却是同谱。”历史经过了千多年,“谁逐细考查得”清? 这样一拉糊涂账,脚跟才站得稳。要真同他考较,那也无用。比如查出南宋的大奸贾似道,他会说不是“一支”,把坏人一下“支”开了,宗祠里仍然一派光明。

一姓之拉名人当祖先,意在炫耀其光荣悠久。其实,名的“基因”却不能隔代遗传,这就难免掩盖了其间真正的坏种。皇家的“玉牒谱”就不让“不消子孙”列入,已列入的还要“革出”。一般姓氏也有不能入谱的,如所谓“下九流”之类的“戏子”、“吹鼓手”、看庙的、看坟的、拎大茶壶的,死了不能进老坟,更写不到家谱上。不入谱者既然存在,可见家谱并非真实记着一族人的全部荣辱,故其价值亦有限。而不入谱者的后代,也未必都是“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代代如此,一旦也有身显荣耀者,则会自立家谱,再拉个过去的名人来享祭。旧社会的“拉郎配”,是特定条件下的暂时现象,而“拉祖配”则司空见惯矣,无朝不有也。拉名人当祖先是自我美化,往脸上贴金,被拉者是毫无责任的。

清朝,有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他利用封建士大夫看不起的民间说唱形式“道情”写作,为了表示渊源有自,拉出了唐朝传奇小说《李娃传》中当过“挽郎”的郑元和,称“吾家元和公公”。郑元和乃小说中人,虽然后来高中作大官,但当“挽郎”那一段则不大光彩,何况是得妓女之助而成功,却沾点“下九流”的边。如果立家谱,大概拉不着他。而郑板桥大胆地拉他为“吾家元和公公”,可说是无意地开了一下宗族观念的玩笑。

当然,拉历史上的名人得有个上限,不可拉得太远。拉出黄帝炎帝来,大家都成了名人的后代,都是“炎黄子孙”,是整个民族的骄傲与自豪,而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的界限,则难以区分,没有意思。家谱的创立在“实用”,是以封建的是非荣辱作标准,因而其虚伪性自明。“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外头。”如果把这首感人至深的旧社会的民歌中的“几家”改成“几姓”,就完全不通。朱元璋当了大明朝的“洪武爷”,而流落在异乡打花鼓的凤阳人,未必没有姓朱的。谁吃肉,谁喝汤,家谱管不着,所以家谱对喝汤用处很小很小,等于没有。

经过民主改革,我国早已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但封建的家族意识并未彻底铲除,一有机会,就要往外冒。现在农村生产有了巨大的变化,普遍富起来了,可是有些地方却搞起续家谱的活动来。家谱一续,就势必把社会主义致富的根源续歪,歪到封建残余中去了。

我们曾经批判过反动的“血统论”,因为它曾压制了很多人的积极性,株连了很多无辜的人。但是这种“血统论”的观念,有时也会从另一个极端表现出来。如报刊上报导某某人的事迹,本来只及于自身就可以了,何必再特意声明他是某某名人的若干世孙? 他和某某名人究竟有多少关系? 这不单是为了增加“趣味”,还真有吃这一套的,所以只要是名人的若干世孙,事情就好办的多,反之,如果几代都种地,因为无名,就不那么受重视。因为祖先之名有“实用”价值,有的人就从“实用”目的出发,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有名的就都请出来。由此推想,有人搞出什么发现家谱之类的奇闻来,绝非偶然。是为了研究历史,还是别有希图? 那就不得而知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