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诗味与口味》(原文全文)

《诗味与口味》(原文全文)

从前听老师说,作诗要有“诗口”,这位老师是前清秀才,他这句话可能是少时听他老师讲的。现在我们不用“诗口”这个词,它的意思大概是说诗有诗的语言,作诗要像诗,跟说话写文章不同。诗口恐怕还包括“诗味”在里面。作诗先要有诗口,作出来像诗,还须有诗味,才是好诗。清中叶诗人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

从前听老师说,作诗要有“诗口”,这位老师是前清秀才,他这句话可能是少时听他老师讲的。现在我们不用“诗口”这个词,它的意思大概是说诗有诗的语言,作诗要像诗,跟说话写文章不同。诗口恐怕还包括“诗味”在里面。作诗先要有诗口,作出来像诗,还须有诗味,才是好诗。清中叶诗人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随园诗话》卷三)。袁枚说的正是作诗要有诗口和诗味的问题。

对于作诗,口味是比喻。这个比喻,人人能懂,但人人都说不清楚。好诗难说,好菜佳肴也难说。人人有这样的经验,一种菜人们觉得好吃可口,有味道,但说不清楚。比如我是淮扬人,我吃淮扬菜,觉得好,但说不清楚是如何好,我是淮安人,我觉得淮安菜别具风味。离乡数十年,想起早年在淮安吃的菜,还是觉得别处都没有那样好,只有淮安的最好。从前北平有位同学说,北平的馄饨好极了,没得说的。我心里就在想,你大概没有吃过淮安的馄饨。记得在淮安府上坂街南头,有一条府西大街,街旁有一家馄饨(淮安名小饺子)小店,生意兴隆,人们专门来吃馄饨。这里的馄饨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有汤的;一种是无汤的。只有少许香油和酱油。馄饨一进口不用嚼,皮薄、馅儿细,一口一个,只觉得好吃,有味。而且价钱又便宜,所以这小店总是顾客盈门,人来人往,无汤的那一种,个儿小些,碗也小一点,俗称呛馄饨。自从我吃过家乡的馄饨,到任何地方我对馄饨都无兴趣了。只有昆明北门街南头有家馄饨店做的有点像。又如鳝鱼菜,我认为真是妙绝了。初到北京时,有淮扬饭店,我到那里要鳝鱼菜,炒鳝糊,但总觉得不是味儿,跟淮安的鳝鱼菜不能比。淮安西城外河下镇,有一家专门卖鳝鱼的,无其他菜。这家鳝鱼店,一日三餐都有鳝鱼菜。吃早点,如小笼包子菜,也要配几盘鳝鱼菜,味道不同,绝无吃了一盘即不想再吃之感,盘盘都吃光。一条鳝鱼,粗细不同,炒法也各异。但都要经过“氽”这一道工序。把活鳝鱼,往开水锅里倒,盖上锅盖,煮一下,这有技术问题,煮久了不行,煮不够也不行。而后捞起来,用竹刀子划开,去其脊骨,再切成段或丝,用油爆炒。关键是用油多,火候旺,炒得快,吃时热。炒时要有大蒜,吃时要放胡椒。还有一样,就是肉圆子,这是淮扬菜最普通的一样,逢年过节,嫁娶喜事,满席佳肴之中,总要有肉圆子一样。《随园食单·特牲单》一类中有“空心肉圆”、“杨公肉圆”等。可见此菜早在乾隆的时候就已为人们乐道了。“杨公肉圆”是指“杨明子”(明府是知府或县令的住所的简称)做的肉圆。其作法,据《随园食单》所记:“大如茶杯,细腻绝伦,汤尤鲜洁,入口如酥。大概去筋去节,斩之极细,肥口(当为“瘦”字)各半,用纤(即欠)合匀。”这种作法和我们今天作法,关键处大致相同。从《随园食单》中的《须知单》看来,就是讲做菜必须遵守一定的细则。做肉圆,首先是选肉,肉中筋骨,必须去掉,瘦肉肥肉各半。今天我们做的,有改进,是瘦肉少,肥肉多,大概三七开为宜。确要斩之极细,但又不能成泥。怕下锅后合不起来,要加一个鸡蛋起凝固作用,还要用芡,即豆粉水。此后仍要加水适量,不加水,则不嫩,水多了又合不起来。此外还要加适量的盐。汤和肉圆中加盐适量,这很重要。汤中有盐,肉圆中无盐,肉圆到汤锅中易散成肉末;汤中无盐,肉圆中有盐,肉圆到汤锅中又易结成硬团,这里面有科学道理,在化学上称为“渗透压”。肉圆中还要再加些作料,如切细的生姜、葱和之均匀。有两种普通做法,一是氽汤,均如鸡蛋大小,吃时可用酱油。另一种是煎,可大可小,煎时用文火,二面都煎,不要太熟,能夹起来就行了。煎好之后,再放酱油烧。煎时未熟,烧后全熟。这样做出的肉圆,确有《随园食单》所记杨明府所作肉圆的好处,很细嫩,入口即酥,食之不腻。大的肉圆子,也称为“狮子头”。记得在昆明清华文科研究所有一年过春节,闻一多先生、朱自清先生都在,年轻的大家动手做菜。我自告奋勇作狮子头,吃饭的时候,吃到刚从锅里盛出来的狮子头,朱先生尝着说“很正统”,意思是说合淮扬狮子头的口味。闻先生因此发议论,大意是说作菜好坏,跟文化有关系;淮扬有这样的名菜,跟淮扬有悠久文化有关。大家也都称赞这道狮子头做得好吃。这次我做的肉圆子是用第二种方法,先煎后红烧,算是成功的一次。

人们有思故乡的感情,因素很多,口味很可能是其中原因之一。我觉得家乡的馄饨、鳝鱼和狮子头,别处确实没有,只有淮安的最好,别有风味。西晋时被称为“江东步兵”的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晋书》卷九十二本传),遂辞官回吴中,可能有官场纠纷原因,但家乡口味使他念念不忘,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李白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明月与他乡不同,回忆童年时看的明月,和后来在外地所见明月确有不同。至于口味,则不容分辩,家乡口味最美。

当然,诗味因作家、流派的不同而各成风格;饮食之味,各地有异,自有所长。“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所以,袁枚主张应当向大家多学习,以求饮食之精美适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