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乡愁》(原文全文)

《乡愁》(原文全文)

家是生命的本原。血缘、新情、家园、文明、传统和生活的种种必须使它成为生命的源泉。人们在家中出生,在家中成长,从家中进入世界。家园是生命的根,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它是童年的回忆,是青春的梦想;是父母的温情,是邻里的善待。它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家是文明的象征。然而,人却注定要背井离乡,注定要舍弃家园。文明伊始,人类就注定了被逐的命运。但亚当夏娃被逐出伊...

家是生命的本原。血缘、新情、家园、文明、传统和生活的种种必须使它成为生命的源泉。人们在家中出生,在家中成长,从家中进入世界。家园是生命的根,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它是童年的回忆,是青春的梦想;是父母的温情,是邻里的善待。它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生命的终点。

家是文明的象征。然而,人却注定要背井离乡,注定要舍弃家园。文明伊始,人类就注定了被逐的命运。但亚当夏娃被逐出伊甸乐园,实出自愿,并非无奈。被逐是为了追逐:金钱、野心、本能、欲望……追逐固然带来不少新鲜和满足,但追逐越多,离家越远,背井离乡,舍弃家园竟成了文明人类的共同命运。

无奈生命与其本原总有割不断的联系,只要还不至因追逐而麻木至死,它终会觉悟与本原渐行渐远。于是,乡愁油然而生,蓦然而生,憬然而生。乡愁成为人类最深沉的生存情感和状况。乡愁体现了最难泯灭的人类本性。“狐死正丘首,仁也”。一个“仁”字,道出了乡愁多少复杂的内涵。

“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乡愁是生命难以遏制的返归本原的冲动,是灵魂的内在要求。蜘蹰奔波在人生的山阴道上,固然风景五光十色,杂然纷呈,然远离本原的彷徨与惶恐,发自生命本身,无计可消除。纵然眼前花团锦簇,风光无限,却终不免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疑问。“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黍离》、《哀郢》道尽了乡愁的无奈及其原始悲剧性。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徙、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之所以这类诗能感动激发人意,在于它们多少都透着难以排遣的乡愁。李白《静夜思》和崔颢的《登黄鹤楼》之所以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中属最为人耳熟能详的篇章,不仅在于它们文字平易,更在于它们以平易的文字最自然地表达了乡愁这一人类最深沉的情感。

“登大坟以远往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乡愁是生存的不满,是对失去的美好的痛惜。不过,倘若生命的元气充沛淋漓,乡愁会带我们走上还乡之路,张瀚因见秋风起,乃思家乡鲈脍莼羹,浩然长叹:“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而归。陶渊明一旦自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即“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哪怕宦游离家仅百里之遥,也轻飏小舟,风拂衣襟,欣然返故里,乘化以归尽。风流洒脱之中,充溢着自然生命的力度。其实,乡愁是本原对内在生命的警省和激发,是生命的自然流露。即使是从小欲效傅介子和张骞,投笔从戎,万里封侯的班定远,晚年也顿生依风首丘之思,上书皇帝,乞归故土。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家园早已是内在生命的一部分。

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新的生产能力大大刺激了人类的欲望,使之像地下奔腾的岩浆一样不可遏制地向外喷发。人们不顾一切地冲向地球任何一个可以满足欲望的角落,四海为家。不,哪里能获取金钱和财富,哪里就是家。为了金钱与财富,人们冒险、征服、掠夺、厮杀,在毁灭别人家园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家。可是,在酒足饭饱、志得意满之余,人们终于发现自己已不再是自己,自己与本己疏离。“异化”像一个抹不去的阴影,悄悄潜入人们空虚的心灵。

现代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缩短了物理时空的距离,但正是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感到自己无家可归。云横秦岭家何在。人们突然发现,自己已没有了家。在上帝死后一片虚无主义的迷雾中,在精神的荒原中,人们徒劳地寻找消失的家园。家园不可见,徒有乡愁。但这时的乡愁,已不是古代那种自然的乡愁,而是在异化的困境中产生的生存乡愁。

在一片不知所措的乡愁中,那个在“正常人”看来有点神智不清的漂泊诗人荷尔德林唱出了“回家”(Heimkehr)的衰歌。“回家”,按海德格尔的解释,就是要“回到本原的近处”,与本原为邻。本原是真正的家园,是父母之邦;是自然的真理,是神圣的极乐。荷尔德林的诗就像雪夜的钟声在空中回响,召唤迷途游子返回神圣的家园。所以《回家》这首荷尔德林所写的最后一首哀歌也是一首神圣本原的颂歌。

在海德格尔看来,荷尔德林的所有诗篇都是回家之歌。在《帕特莫斯》中诗人唱道:

 请赐我们以双翼,让我们满怀赤诚, 返回故园。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