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星期三
首页/文史百科/《一部关于冰海沉船的书》(原文全文)

《一部关于冰海沉船的书》(原文全文)

美国电影《海神号历险记》,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拍得相当逼真。“海神号”巨型客轮遭海啸突袭,以至覆舟沉船,几乎全部乘客罹难,仅有几个人逃出。这部电影在近年电影粗制滥造的风气当中,算是一部比较严肃乾净的制作了。我不清楚这部电影所根据的是否真情实况,但十多年前看过一部英国电影《冰海沉船》,却是根据世界航运史中最大的一场惨剧的事实,拍成电影的。《冰海沉船》...

美国电影《海神号历险记》,这部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拍得相当逼真。“海神号”巨型客轮遭海啸突袭,以至覆舟沉船,几乎全部乘客罹难,仅有几个人逃出。这部电影在近年电影粗制滥造的风气当中,算是一部比较严肃乾净的制作了。我不清楚这部电影所根据的是否真情实况,但十多年前看过一部英国电影《冰海沉船》,却是根据世界航运史中最大的一场惨剧的事实,拍成电影的。

《冰海沉船》则是一部写实的故事片,它所描写的是铁旦尼号沉没的全过程,电影通过沉船的悲剧,以纪录片的手法,刻划出船上各式人等在突变中的不同表现,揭示出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人生百态,既有悲壮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把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精神面貌,刻划得相当淋漓尽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铁旦尼号沉没距今已有六十年了,但到目前为止,仍是世界航运史中最大的惨剧。关于这一惨剧有很多人写了着作,其中如《铁旦尼号沉船实况》(The Truth About the Titanic),是一部纪实性质的巨着,作者克拉斯(Colonel A. Cracie)是个沉船的生还者,此书印数不多,售价竟达九十六元港币。但以小说形式写这沉船惨剧的,最着名的则为华尔达·罗特(Walter Lord)的《难忘的一夜》(A Night to Remember),这部小说出版于1955年,仅十年就出了三十版,目前还在再版,当然一部书的价值并不是以它出了多少版来估计的,而在这本书是否写得真正精采有质量。

《难忘的一夜》是一部纪实小说,它只是写铁旦尼号沉没的一夜间几个钟头的事,厚厚一本书没有一个主人公,假如说应该有个主角的话,那就是沉入冰海的铁旦尼号巨轮。作者为了写这本书,用了很多年的功夫,收集了大量的材料,采访了很多生还者,几乎做到每句话每件事都有出处,但另一方面作者并不将这些材料写成一部实录,而以生动而真实的构思,将它们写成一部感人的小说,尽管书中人物很多,情节纷繁,但沉船这条主线,将每个人的命运串在一起,读起来绝不会感到是材料的堆砌,相反,会被这成千上百的遇难者的命运吸引住,感觉有如置身其间,紧张的情节随着大船一寸寸地下沉,使人简直透不过气来,绝不会感到乏味的。这就是因为作者的写作技巧相当高,故事的戏剧性很强的原因吧。

有趣的是,在这惨剧发生之前十四年,即1898年,有一个默默无名的作家摩根·罗拔臣(Morgan Robertson)好像有先见之明似的,写了一本叫《徒然无益》(Futility)的小说,这部小说写的是大西洋航线中一艘前所未有的巨型豪华客轮撞冰山沉没的故事,顾名思义,罗拔臣认为建造这样一艘巨轮,是大而无当,毫无好处的。偶合得很,十四年后,即1912年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真的建成了一艘很像罗拔臣小说所描写的巨轮,这就是在处女航中碰冰山沉没的铁旦尼号。无论外型和遭遇,两者是如此相像,真使人怀疑罗拔臣是有先见之明了。罗拔臣小说中之巨轮重七万吨长八百尺,而铁旦尼号则是重六万六千吨长八百八十二·五尺,两艘巨轮都有两套三式螺旋推进器,时速都能达到二十五海里,它们都能装载三千人,而救生艇的设置亦同样少得可怜,只够装载五分之一遇难者,也许制造这些巨轮的设计者认为这种巨轮是“永不沉没的”,所以救生艇的设置被视作可有可无。问题就出在这里了,为什么铁旦尼号同罗拔臣小说中的巨轮竟如此相似,何以不吸取罗拔臣小说中巨轮沉没的教训,设置足够的救生艇呢? 大概铁旦尼号的设计师汤玛士·安度辽斯(Thomas Andrews)根本就没有看过罗拔臣这个不知名的作家所写的幻想小说吧?

号称“永不沉没”的铁旦尼号,在1911年5月31日起在贝尔法斯特之船厂兴建,历时十个月,于1912年4月1日下水。4月11日在昆士敦装载了一千三百一十六个乘客和八百九十一个海员,启程前往纽约作处女航。可是到了14日晚上十一时四十分就在纽芬兰附近的大西洋中,与冰山相撞,到第二天凌晨两点二十分,铁旦尼号就沉落海底了。赶赴现场的一艘叫卡拍底亚号的轮船,共救起了七百零五个遇难者,其他的人不是随巨轮沉落海底,就是冻死于冰海之中。

《难忘的一夜》集中描写了从14日晚上十一时半至次日上午八时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一切,所写到的人物很多,有铁旦尼号的设计师汤玛士、船长、大副、二副……以至水手、火夫、侍应生、电报员。至于乘客,又有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之分,头等舱的乘客非富即贵、二等则是一般的游客,度蜜月的新婚夫妇、三等舱大多是些不懂英语的瑞典、德国的移民和工人。在作者笔下既写出每种各样的人的言行,也写出了他们各不相同的精神面貌,写得非常细致,例如头等舱的一个贵妇正在吃鸡肉三明治,一听到要沉船,手发抖得连鸡肉都抖落一地;又例如在生离死别的场面,作者用简洁的对话,写出各个不同性格的人在与亲人分手时的精神状态,新婚夫妇中的丈夫柔声地对妻子说:“没问题的,我的小姑娘,你上船吧,我再在这儿呆一会。”而中年夫妻又不同了,丈夫只说声:“等一会儿,再见。”而更深刻的是一对老夫老妻,他们亲了吻,互相默默无言地相看了一阵,再吻一下,等老太太上了救生艇,老先生就躲进入群里去了。有一些死也不肯分开,有的镇定坚强,有的就歇斯底里大发作,有个辛辛苦苦在海外赚了一箱子钱的人,临走时连看也不看那箱金钱,而取了三个橙子放到口袋里,另一个则死抱着珠宝箱不放,结果,却葬身鱼腹。书中深刻地揭露了某些船员对三等舱的贫穷搭客见死不救,甚至关起闸门不让他们逃上头等舱的甲板去。同时作者也揭露了头等舱的某些“社会名流”,为了要登上只准妇孺登船的救生艇,竟卑鄙无耻地偷偷换上女人的衣服,混上救生艇。但是一些普通的人,却表现出正直无私的气概,例如有个太太恳求丈夫一块登上救生艇,但他坚决地说:“不! 我得像个男子汉!”就转身走开了。

过去的某些报刊,曾不止一次地歌颂说铁旦尼号的乘客表现了伟大壮烈的精神,井井有条地将妇孺送走,事实上由于事出突然,人们毫无思想准备,秩序是混乱的,船长得命令水手手扣手地围成一圈,阻挡争先恐后要登救生艇的人,甚至要鸣枪来制止某些人抢着爬上救生艇。至于很多人,不单只是男人,也有女人,都表现出自我牺牲的互让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歌颂的,也正因为有这样一些高尚的人存在,才更显出那些自私自利扮女人逃命的“社会名流”的卑鄙无耻。有歌颂有鞭挞,作者并没有按照某些报刊定下的调子,一味加以颂扬,而是实事求是,把真相揭露出来。作者也歌颂了机房的火夫,在海水涌进机房时,为了防止锅炉爆炸,他们工作到最后才离开自己的岗位。

大量被淹死的是三等舱的穷苦乘客。三等舱的乘客在这生死关头,仍受到阶级岐视,他们很多被关死在大舱里,不让他们逃上甲板,头二等舱的孩子全部获救,而三等舱内七十六个孩子,只逃出了二十三个,在不平等的社会,三等舱的乘客根本不被当作人,他们的生死是不被关心,所谓“在上帝面前人人一律平等”,全是骗人的鬼话! 这就是他们的“人道主义”啦! 读这么一本小说,确实使人惊心动魄,它能紧紧揪住读者的心。必须指出,铁旦尼号的沉没至今还有某些未能彻底解开的谜,如对于死难人数,美国认为是一五一七人,有些说法又是一六三五人,英国则认为是一五○三人,到底死了多少人? 我们知道搭上救生艇有八五四人,但实际救起的只有六五一人,始终没有得出准确的数目。据当时汤玛士设计师认为船上水密设置很好,但头五个内舱被冰山撞穿灌满了水,就无法不沉了。到底铁旦尼号沉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相信不久之将来,就会得到解答。

根据德国《斯卡那》月刊报道,最近将设法将沉入海底一万尺深处的铁旦尼号打捞起来,一个国际性的辛迪加准备采用一项新的打捞方法,首先是用两寸粗的尼龙绳索将两百个浮筒缚在沉船上,然后用电将浮筒内的水电解化为氢气,这样就足以从海底捞起六万六千吨的巨轮。当然这一工程将花费四亿五千万美元,不过这个国际性的辛迪加已预计在沉船中将会获得更多的财富。当铁旦尼号被打捞起来后,人们将会解开它沉没之谜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