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一个无神论顾客的感想》(原文全文)

《一个无神论顾客的感想》(原文全文)

打开报纸,常常看到“上帝”的字样出现。那不是谈论宗教,是谈购物。商店里挤满了“上帝”,要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他们发现售货员没有礼貌,或者商品是伪劣产品,或者价格奇贵。失望的“上帝”们于是纷纷向报纸投诉,报纸也发表报道或评论。他们揭露的大概都是事实,可最后往往归结为顾客没有被当作“上帝”看待。可是,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把顾客扶上了“上帝”的宝座呢?几年以前,...

打开报纸,常常看到“上帝”的字样出现。那不是谈论宗教,是谈购物。商店里挤满了“上帝”,要买各种各样的东西,可他们发现售货员没有礼貌,或者商品是伪劣产品,或者价格奇贵。失望的“上帝”们于是纷纷向报纸投诉,报纸也发表报道或评论。他们揭露的大概都是事实,可最后往往归结为顾客没有被当作“上帝”看待。

可是,是谁,又是在什么时候,把顾客扶上了“上帝”的宝座呢?

几年以前,我曾就这个问题写过一篇短文,好像没有引起注意,现在我想再说一说。

我的印象,“上帝”这个称呼好像是若干年前从日本传来的。开头是“顾客总是对的”,然后是“顾客是皇帝”,最后是“顾客是上帝”——越捧越高,高得不能再高了。可是此话一出,立刻在我们中国的传媒上流传开来,大家津津乐道。也难怪,从“文革”时期开始,顾客被当成了“资产阶级老爷”,比无产阶级的售货员还低一等。“文革”结束了,这个情形多年还改不掉。每个人都能说出好几件他在商店受白眼的遭遇,东西没买到,倒受了一肚子气。像我们这样上了年纪的人,还得尊称商店里的小年轻的“师傅”,不然她也许根本不理我。现在忽然一步登天,成了“上帝”,焉能不美滋滋?

可是这种以“上帝”自居,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呢? 据我观察,服务行业对使用这个称呼并不起劲。而如果他们不承认你这个“上帝”,只是你自封为“上帝”,这个“上帝”是当不成的。

我没有去过日本,不知道“上帝”这个称呼在日本流行得怎样。可是我去了几次美国,却从来没听到过美国人称顾客为“上帝”。尽管这样,我感到他们那里对顾客的服务水平是一流的。

顾客就是顾客,这个称呼已经是客气的了;“皇帝”或“上帝”这种称呼,说得不客气一点,是拍顾客的马屁。说穿了,无非希望你多光顾,好多赚你一些钱而已。赚钱没有什么不对,从顾客的角度看,只要你货真价实,再加上服务热情周到,花钱也值得。除此以外,顾客还能有什么别的要求呢?实际上,顾客的抱怨,并不是他们没有被当做“上帝”对待,而是他们作为顾客应有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什么“皇帝”呀,“上帝”呀,听了叫人不舒服。我是皇帝,你就是皇帝的臣民;我是上帝,你就是上帝的奴仆;为什么要是这种关系呢?其实这也不是真的,我不给钱,叫你进贡,叫你奉献,行吗?

我们中国人似乎喜欢夸大其辞的口号。我就记得“大跃进”期间,有些商店贴出了这样的标语:“百拿不厌,千问不烦,半夜叫门半夜开。”可是实际上哪有这回事!

平心而论,90年代的商店服务态度普遍有显着改善,不过这并不是“上帝”这个称呼产生的效果。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个体户和外企的竞争,这恐怕是主要原因。当然精神文明的教育也起了作用。北京市曾经提倡商业工作者讲“礼貌语言”,又提出“禁忌语言”,从学说“谢谢”、“对不起”做起,到不说“你不买就别看”、“我怎么知道”之类。这是脚踏实地的做法,比那些空泛夸大的口号有用得多。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