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早期的译诗》(原文全文)

《早期的译诗》(原文全文)

外国诗歌在晚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来,译者有梁启超、苏曼殊、黄季刚、马君武诸人。马君武早年研习理工,但他在文学和历史方面也有较高的修养。他曾译过外国的科学名着,如赫克尔的《宇宙之谜》(1916年刊于《新青年》杂志,后出单行本,原译名《赫克尔的一元哲学》,近年重印,改今名)。达尔文的巨着《人类原始及类择》也是由马氏于1930年译为中文的。1914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

外国诗歌在晚清时期被介绍到中国来,译者有梁启超、苏曼殊、黄季刚、马君武诸人。

马君武早年研习理工,但他在文学和历史方面也有较高的修养。他曾译过外国的科学名着,如赫克尔的《宇宙之谜》(1916年刊于《新青年》杂志,后出单行本,原译名《赫克尔的一元哲学》,近年重印,改今名)。达尔文的巨着《人类原始及类择》也是由马氏于1930年译为中文的。

1914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马君武诗稿》,这本书前半部是他的旧体诗,而后半部则是外国诗歌的译文。1905年马氏以文言译述了哥德、拜伦等人的诗作,当时他把Goethe译成“贵推”。在译诗当中,有哥德的《迷娘歌》一首,他译为《米丽客歌》。鲁迅先生于1908年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曾提到哥德(译为“瞿提”)、拜伦及其他世界着名诗人的名字。

到了五四时期和五四运动以后,外国诗歌的介绍逐渐多起来。这个时候发表白话诗和诗歌译品的园地有《新青年》、《少年中国》以及“创造社”的着名期刊。

1920年3月,《少年中国》出版了诗学研究号,田汉翻译了日人盐釜氏所着“哥德诗之研究”中的一章:《哥德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其中引用了哥德的许多诗句,都是郭沫若代译的,文言与语体兼用,沫若同志在以后所写的文章和回忆中告诉我们,他于1918年曾着手翻译德国诗人海涅的作品,而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年(1919),正是他热情饱满地翻译哥德巨着《浮士德》第一部的时候,第一部开场的“独白”,曾刊载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1919年10月10日)。

《创造日》(1923)这个刊物,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介绍了不少外国诗歌,同时还应当提出一个特点,就是《创造日》所发表的同一首外国诗,有时刊出两位译者的译文。例如哥德的《湖上》一诗,就有郭沫若与成仿吾两种不同的译文,这样,读者不但能够研究译诗的技巧,并且可以鉴赏不同的译风。这种办法今天似乎还可以采取,借以提倡翻译风格的百花齐放。

英国诗人拜伦的作品,由于具有民主主义色彩。所以在辛亥革命前后很受中国某些知识分子的崇拜,并多次地译为中文。拜伦诗歌的早期译者有苏曼殊和马君武。苏曼殊于1906年以文言译了拜伦名诗《去国行》、《赞大海》及《哀希腊》等三首。马君武也译过拜伦的《哀希腊》(见马氏诗稿)。

1908年秋,苏译《拜伦诗选》在日本东京出版,发行者为梁绮庄。这是一本精致的小书(绝版已久,1923年上海泰东书局翻印过,改为普通平装),乳白色硬封面,烫金字,内容编排是英汉合璧。这种装帧是欧洲诗集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形式。最近我们看到一本苏联诗人的集子(1960年版),还袭用了这样的装帧样式。

苏译《拜伦诗选》共收诗五首,除《去国行》等三首外,还包括《留别雅典女郎》和《答美人赠束发��带诗》二首。 根据《苏曼殊全集》编者考订,《留别雅典女郎》一诗,非曼殊所译,为其友盛唐山民(别号)译。又根据最近发现的材料(黄季刚之子黄念田同志供给),我们得知,苏译拜伦《答美人诗》实为黄季刚所译,黄先生曾把这首译诗发表在上海某家报纸上(1912),不过黄氏把原作者拜伦误为“室梨”(即英国诗人雪莱)了。

关于苏黄二人合译拜伦诗作的问题,钱基博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中曾经提过。他说,苏曼殊和黄侃翻译外国诗,章炳麟(太炎)为之润色。现在我们看到黄译的标题是:《代苏无瑛译室梨答美人赠束发��带诗》,那末,苏黄合作译诗的问题,就更为明确了。 这里顺便提到“��带”这一冷僻名词的来历。 按��读如门,《诗经》中有这个古字,或作“”。 原诗题下标注,赠以Velvetband,大概是束发用的丝绒带条。苏氏译诗中,常发现一些古字,这说明译诗是经过章太炎、黄季刚润饰的。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文艺界也注意到几位东方国家的诗人作品,例如古代波斯诗人莪默和印度近代大诗人泰戈尔。今年5月是泰戈尔诞生一百周年,他的诗作远在五十多年以前便已介绍给中国读者。例如《赞歌》(Gitanjali)四首于1915年译成中文,刊载《新青年》一卷二期。之后,刘半农又译了《海滨》等七首短诗,也刊在《新青年》杂志上(五卷三期,1918)。

郑振铎先生是热心介绍泰戈尔作品的中国作家。差不多四十年前(1922),他译出泰戈尔着名诗集《飞鸟集》,当时并订了选译六本诗集的的计划。

《飞鸟集》是一部所谓“小诗”集,它的抒情气味很浓厚,并且含有某些哲理的成分。它在风格上与古代波斯和中亚等地流行的“四行体”与“双句”体裁颇为相近。

振铎先生最初选译了《飞鸟集》中的二百五十七首,1956年他重新校订了自己的译文,又把全部三百二十五首都翻译出来,书前并写了一篇新序。

关于《飞鸟集》的译文,还有一段文坛佳话,此书在我国出版后,引起近代着名画家和诗人姚茫父(华)的注意。他于1924年冬,把郑译《飞鸟集》演绎为五言古诗,译笔典雅通畅,可知茫父先生用过一番功夫。这个别致的译本于1931年出版,书名《五言飞鸟集》,并标明:“泰戈尔意,姚华演辞”,此书装帧为线装形式。这个译本一向不为读者所留意。我们愿意在这里提醒大家一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