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郁达夫移家诗的异文——鲁迅诗话》(原文全文)
我曾经和郁达夫是邻居。那是1933年他从上海移居杭州东城的时期。他所住的房子,原来是个尼姑庵,他花钱把它买了,后来把它扩建一番,自署“风雨茅庐”。那时我在一个大学里教书,寓居恰好在尼姑庵的旁边,因此,经常有往来。他那个小客房,自然是很熟悉的。鲁迅写给他们的这首诗(《阻郁达夫移家杭州》)的条幅,正挂在放着茶几和靠椅的那面墙壁上,在另一面墙壁上挂的却是柳亚子写赠他的一首七绝的条幅。
我到现在还记得鲁迅这首七律的末二句的文字是:
何似举家游北地,
川原浩荡足行吟。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差误(我多年来,一直是这样记忆着),那么,这跟一般所传的一些本子,文字上显然是有出入的。它存在着异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关于这首诗的本子,有《鲁迅日记》、《集外集》、《鲁迅诗稿》等,这些本子在这诗的末句的文字上互有异同(上句也有异文,但不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日记》和《诗稿》,首二字都作“风沙”,《集外集》作“风波”。但是,我在郁家所看到的,这二字却作“川原”,而且上句的末二字,不是“旷远”而是“北地”。这两处异文,是过去编辑者和注释家都没有提出过的。
关于这种异文的产生,大概鲁迅是在上面花费了艺术的匠心的。写给达夫的诗幅上的词句,在创作过程上,可能是比较原初的。稍后,他想想,上句“北地”这个词有些欠确当,因为当时中国“北方”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政治环境并不一定比杭州等处好,所以把它改作没有确定地域的“旷远”,因此,下句首二字(原来的“川原”)也相应地改了(改为“风沙”,又改作“风波”)。他的《日记》的记载(不一定就是当天写的,事情忙,可能一两天后再补写),怕就是根据这种修改的结果。自然,这只是我一时的揣测罢了。
在鲁迅所作的旧诗里,异文的例子是常见的。它一方面说明诗歌这种体裁的创作,要求文字上作更严格的推敲,另一方面表明鲁迅在这种创作上态度的认真(虽然他自己并不特别重视这方面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