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灯塔守望者》(原文_赏析)

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灯塔守望者》(原文_赏析)

  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 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 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 天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  四周喧腾着愤怒的涛声。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庭, 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1935年1月5日,栈桥。这首诗前三节以“孤独的灯塔”为中心物象,写的是大海的茫茫黑夜,海风呼啸,涛声喧腾,乌云满天,不见帆影,海面上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这“灯塔”实际是...

  白鸥在夜幕里睡熟了,

 太平洋上没有一丝帆影。

乌云夺去了星月的光辉,

 天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

远处送来惊人的风啸,

 四周喧腾着愤怒的涛声。

在这曙色欲来的前庭,

我把生命献给了光明。

1935年1月5日,栈桥。

这首诗前三节以“孤独的灯塔”为中心物象,写的是大海的茫茫黑夜,海风呼啸,涛声喧腾,乌云满天,不见帆影,海面上空“矗立着孤独的灯塔”。这“灯塔”实际是“灯塔守望者”形象的外化。环境是险恶的,灯塔守望者是孤独的,这正好反映了三十年代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面对这样的社会环境,灯塔守望者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伟大人格:众人“睡熟了”,他却醒着;周围是寂寞的,而他正是为光明而献身的大孤独者;环境黑暗,充满罪恶,他勇敢无畏地做了光明的使者。这正显示出30年代一代有为者向往光明、追求光明、进而唤起国人的觉醒、民族的觉醒的奋斗精神。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把自己摆了进去,作了直接抒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我”为光明而献身的理想以及同一切黑暗势力作搏斗的信念,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烈追求,暗示着光明将诞生于黑暗的前庭。诗作在这里变换人称,由此及彼,启发读者开掘深层的意蕴。

在写作方法上,这首诗的现实主义的主题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从不具客观实在感的象征对象——“灯塔守望者”引起感觉,发挥想象,然后暗示出来的。这种象征的写法,借物象寄意、藏慨,特别能够启迪读者智力,开拓读者思路,使得作品魅力无穷。清代常州词派的理论家周济说:“夫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一事一物,引而伸之,触类多通。”周济在这里提出诗词的艺术表现需要寄托的命题,这也是由诗词要用形象思维的特殊规律决定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