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便是羲皇世, 智慧相忘息众喧-《桃源》(原文_赏析)
柴桑便是羲皇世, 智慧相忘息众喧。
能使此心无魏晋, 寰中处处是桃源。
东晋诗人陶渊明曾写有着名的《桃花源诗并记》,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乱,没有租税,人人劳动,绝圣弃智的上古之世。自此以降,桃花源,或谓桃源,即成为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于是乎,人们到处按照《桃花源记》的描写去寻找现实中的桃源,甚而以“桃源”为名去命名一些地点;但是,人们的这种努力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部失败了。汤准此诗,根据自己对陶诗的理解,提出了寻找桃源的另一途径。
“柴桑便是羲皇世,智慧相忘息众喧。”陶渊明的家乡是浔阳柴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一带。他在《与子俨等疏》一文中云:“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 自谓是羲皇上人。”“羲皇”,指伏羲氏,他是传说中的部落酋长。“羲皇上人”,即伏羲时代以前的人。诗中的“羲皇世”,即伏羲之世。《桃花源诗》云:“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诗中的“智慧相忘”谓此。陶渊明的另一名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其五)次句的“息众喧”即化用此二句之意。简言之,此诗首二句借用陶渊明数篇作品中的词意,明确提出:陶渊明的家乡柴桑即是上古的羲皇之世,那里的人们根本用不着启动各人的智慧,淳朴的世风自然而然地平息了种种人世喧嚣。
“能使此心无魏晋,寰中处处是桃源。”《桃花源记》云:“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寰中”,即宇内,天下。第三句中的“此心”是一关键词。所谓“此心”,即心存上古、远离尘俗、绝圣弃智之心,也即他在《饮酒》 (其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所说的“心远”之心。如果能以这种心理状态面对现实的话,那么魏晋之世自然不会存于自己的心中,现实社会也不会存在于自己心中,因而,天下处处皆可视为桃源了。
汤准此咏,可谓深得陶诗底蕴。今读此诗, 自然无须视天下为桃源;但是,此诗所言的心理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处世之道,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为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归存在着距离。如果能使自己从现实中稍稍超脱一些,拉开心理与现实的距离;那么,许多烦恼则可淡化一些,人间也就处处为乐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