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星期六
首页/文史百科/妙玉(人物事迹_文学形象研究)

妙玉(人物事迹_文学形象研究)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列入金陵十二钗。作者用近一万字的篇幅,创造了这个独特的令人难忘的少女形象。妙玉,这个生活在富贵温柔风月繁华的大观园的遁世者,几乎人人讨嫌,而作者对于她的畸形的性格和命运却表现出理解和极大的同情。她出身于官宦之家,《红楼梦曲》称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诗思敏捷,才情出众,烹茶品茗,音律博奕,鉴赏古...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被列入金陵十二钗。作者用近一万字的篇幅,创造了这个独特的令人难忘的少女形象。

妙玉,这个生活在富贵温柔风月繁华的大观园的遁世者,几乎人人讨嫌,而作者对于她的畸形的性格和命运却表现出理解和极大的同情。她出身于官宦之家,《红楼梦曲》称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她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诗思敏捷,才情出众,烹茶品茗,音律博奕,鉴赏古玩,无不精通。她为林黛玉史湘云中秋月夜联句作续十三韵,竟能不假思索,一挥而就,令林黛玉史湘云赞叹不已,一齐称她为诗仙。这样一个姑娘,怎么会坠入空门,又怎么会寄居大观园栊翠庵受人供养呢?

据第八回介绍,妙玉本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士宦之家,因从小有病,入了空门,带发修行,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乃随师父赴京,住西门外牟尼庵。师父临寂遗言,道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她寄居大观园的栊翠庵大概就是师父所说的结果了。元妃省亲时,贾府将她作为大观园的摆设,叫林之孝家的,请她来,林之孝家的回说: “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后来还是王夫人作主下了帖子才把她请到。第六十三回,邢岫烟对妙玉的身世又有更具体的介绍。原来妙玉在蟠香寺修炼时,邢岫烟和她做过十年的邻居,既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说她“固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这里来了”。与林之孝家的所说, 不谋而合,都说明她不合时宜,不为权势所容的性格和境遇。《红楼梦曲》中,赞妙玉的一首词牌是“世难容”,也点出了妙玉与她所处的环境之间难以调和的冲突。

但是,《红楼梦》并没有刻意描述妙玉不合时宜,不为权势所容的具体情状和历史,而只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为权势所难容的性格。

这就是她的孤僻、高傲和过洁的性格。四十一回写贾母偶尔趁兴带了刘姥姥、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等到栊翠庵小坐。妙玉并不对人人趋奉的贾母表示出格外的尊敬和殷勤,她向贾母等人按礼递上茶水后,就把她们冷落一边,拉着宝钗黛玉等人到自己住的耳房吃体己茶去了。烹水品茗间,她把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物,平日口角锋利清高脱俗的林黛玉,只说了一句话,妙玉就说她竟是个大俗人。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她嫌脏,就要扔掉,还是宝玉说:丢弃了可惜,不如送与姥姥,卖了也可糊口度日。这又引出妙玉的一番议论: “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贾母等人走后,妙玉吩咐小厮打水洗地。妙玉的“高”,是指她对俗人俗事和权贵的鄙视态度。妙玉的“洁”既指佛教教义,视现实世界不洁不净,又指妙玉品格金玉般的高洁,不为世俗的偏见所左右。

小说第五回妙玉的判词中说:“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妙玉性格中的“太高”“过洁”的特点,除了某些先天素质的原因外,主要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这个社会环境中,她天资出众,身怀绝才,不幸禁锢佛地,不能施展,这就形成了她孤高自赏,蔑视世人权势的性格。面对这种孤傲高洁的性格,人们不是避而远之,就是敬而畏之,连黛玉宝钗也不例外,她们去栊翠庵用茶毕,即起身告辞。“知他天性怪僻,不敢多话,也不敢多坐”。

妙玉性格过洁孤高的社会内容,自然不是书中人物所能理解的。宝钗说她“怪诞”,就连李纨这样与世无争善良宽厚的人,也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岫烟与她做了十年邻居,又有半师之分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放诞诡僻”。大观园中,唯有宝玉,见多识广,用他爱女儿的心,体贴妙玉。宝玉最先体会出妙玉丢弃成窑杯的意思,亲自要了来与了姥姥,并说:“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受与我就是。”贾母等人离开栊翠庵,宝玉叫了几个小幺儿打几桶水来洗地,也实合妙玉心意。宝玉对于妙玉孤高过洁的性格丝毫没有嫌弃之意,只有尊重之心。宝玉接到“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生日贺笺,不知回帖上回个什么字样才相敌,请教了邢岫烟,写上“槛内人宝玉熏沐谨拜”几字,亲自拿到栊翠庵,隔着门缝儿投了进去。宝玉还认为岫烟“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来有本而来”。这个“本”,指的是岫烟与妙玉十年相交,受妙玉的影响薰陶之意。邢岫烟说妙玉“放诞诡僻”,宝玉却引妙玉为知已,说: “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这是说,在宝玉看来,妙玉认为自己的见解不同流俗,才写来生辰贺帖,另眼相看。《红楼梦》中三“玉”,即宝玉、黛玉、妙玉,在蔑视权贵禄蠹、反抗流俗等方面,有共同之处。

妙玉是一个有才情的妙龄少女,被迫过着佛门的生活,这是畸形社会造成的畸形的人生。但是孤寂的庵堂生活并不能泯灭她对世俗的依恋和对人世欢乐的向往,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宗教教义和人性之间激烈的冲突,她随时感到那种“芳心难自遣,雅意向谁言”的苦恼和悲哀,从心底里发出对人性的呼唤,曹雪芹思想和艺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发现了妙玉内心的这一秘密,深入到妙玉内心世界中这个最隐蔽的地方,以极细致含蓄的笔墨把它描绘出来。世俗的偏见,宗教的禁锢最终不能灭绝妙玉人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对人间幸福生活的向往,它们最终总会找到出路。饮茶栊翠庵,妙玉用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斟茶与宝玉。宝玉生日,妙玉居然送去一张红粉纸笺,遥祝芳辰,这是不平常的举动。难怪宝玉看到纸笺,竟直跳起来,慌了手脚。宝玉做诗落第,作为处罚,李纨等要他去栊翠庵取红梅一枝,并作咏梅诗一首。书中虽无此过程的详细描写,但从宝玉所作《访妙玉乞红梅诗》的字里行间,可以使我们感到妙玉的情意。在大观园中,真正爱宝玉的唯黛玉妙玉而已。

妙玉的形象,在曹作前八十回中并未最后完成,妙玉自中秋夜为黛玉湘云联句作续后,我们就见不到她的踪影了。续作者正面写妙玉尘缘未断,内虚外乘,神不守舍,走火入魔,虽欠含蓄,大体上还能符合原作意思。但最后写到妙玉为盗贼闷香熏住、任其轻薄掇弄,并携往南海,最终不屈而死还是甘心受辱,作品没有交代。但这样的描写,显然过于粗俗浅陋了。曹雪芹对妙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而续作者的描写仿佛成了对妙玉的嘲笑和惩罚了。

其实,妙玉的命运在第五回的判词和《红楼梦曲》中,都有很明显的暗示。判词云: “故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污浊的现实生活容不下栊翠庵一块清净之地,宗教的空无思想也挡不住人间红尘世界的种种诱惑。 “情”战胜了“空”, 污浊战胜了“洁”。《红楼梦曲,世难容》对妙玉的命运有更具体的暗示: “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僻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都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这除了讲到妙玉性格与世俗的冲突外,还深沉地感叹妙玉在枯寂的青灯古佛旁逝去的青春和生命,而结果却相反,不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近年来发现的靖本,在栊翠庵饮茶一回妙玉不收成窑杯一节,有批语道: “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当指贾府败落后,妙玉辗转流落到南方,长江南北水运交通要冲的瓜洲渡口。被迫还俗,不得不屈从嫁给一个垂暮、干枯的老乡绅或地痞流氓一类的人物,以了此一生。“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和宝玉这一对槛里槛外之人,曾经有过默默相互爱慕的感情,但在当年就已经剥夺了表白爱的权利,如今叹息无缘更是徒然。这正是作者对妙玉的悲剧命运发出的深沉的叹息,对吞没她的黑暗社会的激烈的抗议。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