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5日星期二
首页/文史百科/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_赏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_赏析)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子由,苏轼弟苏辙之字。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今属陕西)任签判。其弟苏辙送别他之后,写了一首题为《怀渑池寄子赡兄》的诗,本诗即为此诗的和诗。苏辙此诗下有一句自注:“辙曾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原来苏...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 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子由,苏轼弟苏辙之字。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苏轼赴凤翔(今属陕西)任签判。其弟苏辙送别他之后,写了一首题为《怀渑池寄子赡兄》的诗,本诗即为此诗的和诗。苏辙此诗下有一句自注:“辙曾为此县簿,未赴而中第。”原来苏辙十九岁时曾被任命渑池县主簿,但他还未上任即考中了进士。故此,苏辙对渑池总怀有一种特殊感情。苏轼这次赴任凤翔,途经渑池,故苏辙有是作,其诗云:“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苏轼的这首和诗,始终紧扣这二句作答。封建士子或游官,或游学,东奔西走,这不很像一只鸿雁,南来北往吗?人的一生,飘泊无定,宛如鸿雁爪踏雪泥。雪泥之上,只是偶然地留下了指爪的痕迹。对于鸿来说,一生留下来的指爪之迹,焉能处处记得?对于雪泥来说,或被新雪所掩,或因雪化而消失,鸿爪是不可能长期保存的。这四句诗以“雪泥鸿爪”为喻劝慰苏辙不必计较人生的足迹。苏辙在他的赠诗中自注:“昔与子赡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据此可知,当年苏轼、苏辙兄弟赴京应举之时,曾于渑池寺院借宿,并题诗其壁上。如今老僧奉闲已死,昔日题诗的墙壁已坏,再也见不到当年的“旧题”了。表面看来,此二句是应和苏辙的怀旧之情,实际上仍是在讲雪泥鸿爪之理。诗中之“塔”,指僧人死后埋葬骨灰的的砖塔。“成新塔”,即刚刚死去。当年的“旧题”亦如雪泥之上的鸿爪,那也是无法长期保存的。苏轼在他的这首诗下作注曰:“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指今渑池之西的崤山。“蹇驴”,即跛驴,形容驴困乏之时的走相。这首诗的末尾两句,提醒其弟:当年我们在崤山的山路上走得极其艰难,“路长人困”, “蹇驴”悲鸣。如今你我相继中了进士,新生活就在前面,往事的艰辛何必还要如此计较呢?

这首诗因雪泥鸿爪之喻而极负盛名,其蕴含的人生之理也尽在此喻之中。苏轼、苏辙兄弟,都是富有激情的诗家。敏感、激情,使他们常常不能忘怀旧事。苏辙的赠诗,即是这种丰富的人生感情的自然流露,应当承认,这是无可厚非的。苏轼并非没有或不懂这种怀旧之情。但是,苏轼更懂得人生的种种偶然性。人的生命旅途,充满了种种偶然性。在这一个个偶然性的环节上,人都留下了生命的痕迹。对此,大可不必过于计较。一切都应淡然处之。正是这种淡然处之的生活态度,使苏轼在其一生的种种磨难之中,始终保持相对平静的心态,这是他熬过那些艰难岁月的思想底蕴,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