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概述》赏析
一、散文的历史发展
广义的散文,是指和诗、词、曲等韵文相对而言的文章;狭义的散文,是指一种取材灵活、讲究意境、语言隽永、长于抒情的文学体裁。
中国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期 先秦散文由简而繁,从片断的文辞到语录体、对话体,再到较为系统的长篇大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发展到春秋战国,出现了它的黄金时代。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尚书》之后,产生了以《老子》、《论语》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历史散文,章学诚就曾说过“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其时的散文已善于运用比喻、讽刺和描写,以激发读者感情,或者运用寓言、神话、故事等,以充实其内容,文章写得生动活泼。
两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最先发展起来的是政论文,作者或针砭时弊,分析社会实际存在的矛盾;或总结秦王朝短期覆亡的原因,借古喻今,都写得深切著明,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了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两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和散文的双重性质,其中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都是其名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章多讲求声律,讲求遣词造句的艺术技巧,体裁愈益多样化,形成骈俪文体,并且越来越臻于成熟,以至于骈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衡之的《洛阳伽蓝记》等学术著作中仍有一些质朴的叙事、抒情、写景的优美文字,不同凡响。
唐宋时期 由于骈文过于追求对偶和韵律,无论叙事、状物,还是抒情、说理,读起来令人感到晦涩死板,唐代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把散文从骈词俪句中解脱出来,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使散文达到全盛阶段。由此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他们自成体系的古文理论,旗帜鲜明,论辩有力,给人们提供了古文的范本。这一时期的散文平易自然,富有情韵之美,不偏重辞藻,使文章更能发挥表情达意的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独特的地位,历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元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散文基本上继承和发展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精神,出现了不少优秀篇章。它们取材广泛,形式活泼,能直抒胸臆,做到文从字顺,朴素自然。尤其晚明小品,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从散文观念到创作实践都有显著的变化,它们摆脱了古代散文规矩的束缚,往往格局短小,无论是叙事抒情、说理谈天,都信笔直书,流畅隽俏,夹杂着不少“怡人耳目,悦人心情”的诙谐和幽默。明代产生了前后七子的复古派、反对复古的唐宋派、主张性灵的公安派……也产生了归有光等散文大家。清代散文,上承秦汉唐宋,形成了自己的时代风格和特点,作家辈出,佳作甚多,流派分明,在古代散文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最大的当属桐城派,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和姚鼐。桐城派古文作品选材用语只重阐明立意,而不期堆砌材料,因而文章一般简洁自然,但缺乏生气,然其删汰浮辞,避免枝蔓、冗杂的“雅洁”文风,对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贡献。
新文学时期 新文学革命反对仿古拟古的骈体散文,痛击桐城古文,为新型散文的出现做好了铺垫。新文学诞生的初期,在报刊上发表议论散文影响最大的有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他们的作品以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内容包罗广泛,重点在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上。鲁迅是写作议论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这一时期的议论性散文担任了反封建的先锋,它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具体而且细微;它的形式自由,可长可短;它的语言可刚烈悲壮,也可幽默讽喻。议论散文之后,记叙性散文、小品文也相继问世,现代散文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当时几乎所有作家、诗人都同时创作散文,以至五四十年散文的成绩远远超出其他文体的收获。这些作家们既取法英国随笔和其他外国散文的笔调体式,更注意在传统散文中寻找创新根基,很巧妙地化古融今,颇受读者欢迎。散文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1957年以后,散文创作再次受到各界重视,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上一时期,名家俊作竞相涌现。冰心、巴金、叶圣陶等老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更为可喜的是,以杨朔、刘白羽和秦牧为代表的中青年散文家日渐成熟,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杨朔的散文似轻风拂柳般清新优美、婉转动人,刘白羽的散文如熔岩爆发般恣肆汪洋、炽热如火,秦牧的散文则将知识性、趣味性融合起来,如数家常、娓娓道来。其他的散文家也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如碧野的明艳动人,陈残云的轻盈秀丽,邓拓的深刻犀利,吴伯箫的简练真诚,曹靖华的平易朴素,峻青的高远深阔,李若冰的豪迈冷峻,陶铸的坦率峭拔,菡子的温婉细腻,宗璞的娟雅清秀……家家都亮出了写作散文的真功夫。
在了解了中国的古代散文和现当代散文后,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到外国散文。外国散文有一个非常宽广的范畴,可泛指除中国以外的一切国家和地区的古今散文。但是由于文化交流的范围和翻译手段的限制,我们用中文能阅读到的外国散文多集中在欧美一些主要国家和亚洲一些相邻的国家。与中国散文作者相比,外国散文的作者们来自社会的更宽广的各个层面。他们之中,有不少贤哲至圣,也有众多的文人雅士。既有国家元首的闲来之笔,也有庶民文人的深思之作。既有大文豪在用感观人生的睿智眼光来洞察心灵,也有大科学家在用探索宇宙的严密思维来剖析社会,真可谓丰富多彩。
由于国度、民族、阶层和时代的不同,作家们的创作风格千姿百态,共同创造了散文世界的风格多样性。
在法国,散文创作历史悠久,作家辈出,风格多样。蒙田的随笔散文集《随笔录》,内容包罗万象,行文旁征博引,笔调温和朴实,因此蒙田被称为“西方随笔散文的奠基人”。卢梭的回忆散文《漫步随想录》崇尚自我,热爱自我,文笔雅致。伏尔泰的散文思辨性强,说理透彻,文笔严谨,《哲学书简》是他的代表作。雨果的散文富有浪漫情怀,情盛辞美。罗曼·罗兰的散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感。
在英国,哲学家培根见解独到,文笔紧凑老练,他的《谈读书》对后世影响很大。散文大家兰姆的《伊利亚随笔》感染力极强,被认为是创作出了英国散文最完美的成就。浪漫诗人雪莱的散文《人生最伟大的奇迹》抒写了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狄更斯的《游美札记》,情景并重,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在俄罗斯,屠格涅夫的散文色彩瑰丽、清新隽永,洋溢着诗情画意。高尔基的《海燕》充满战斗激情,为几代中国人所熟读。
在德国,海涅的散文常常集描写、抒情、政论于一体,文笔优美,诗意盎然。剧作家布莱希特的散文简洁明快,很受欢迎。另外,叔本华和尼采的散文充满哲思,使人明智。
在美国,散文渗透着年轻民族的许多特色,较强的自我意识加上务实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自豪、幽默的个性特色。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了聋盲人对充满光明的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散文家霍桑的散文想象丰富,辞采华美,具有庄严肃雅的风格。北美智利著名诗人聂鲁达写了大量散文,其作品语言绮丽,蕴含哲理。
在亚洲,印度诗人泰戈尔,成就巨大,他的散文充满了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和东方人道主义精神,是爱的颂歌,是生命的礼赞,哲理深刻,文字隽美。日本散文家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描绘了自然与人的和谐交融,是对自然的赞美。东山魁夷是以风景画见长的画家,他的谈艺散文,笔触细腻,描摹生动,将自然、人生、艺术融为一体,于体验自然中领悟生命的永恒。
同中国散文一样,外国散文创作也强调真实,真情实意是散文世界的生命。只有真实地表现生活、抒发情感、阐释人生,才会有散文的美。
二、散文的特征
鉴赏古往今来的那些出自大家手笔的典章精品,的确是一种富有启示而又充满乐趣的精神享受。当我们开始在散文的世界里作美的徜徉时,首先要了解散文的特征。散文的特征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 题材广阔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作家以艺术的语言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经历作审美的提取。惊心动魄的搏斗,日新月异的创造,秀山丽水的探秘,身边琐事的絮语,花鸟鱼虫的观赏,都可以写进这个天地,人生有多丰富,散文就有多丰富。无论写浩劫巨变,还是琐事轶闻,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鲁迅写“三一八”惨案,却从记忆中刘和珍的笑容写起;冰心写黑暗时代将要结束,却在一盏小橘灯上留意;杨朔要表现劳动人民的勤劳,无私奉献,却在一只小蜜蜂上展示。这些都蕴蓄着作者高妙的文思,也都加强了题材质地上的真实感和审美体验上的切近感,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懂得这一点就应该在阅读作品时把握切入点,跟随作者去“小中见大”。
(二) 写法灵活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式样比较,写法是最灵巧活泼、潇洒自如的。它可以根据作者的主观意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叙述、抒情、议论及说明等表达方式任其随心所欲地运用,结构不拘一格,无论是人物、事件的片断,还是时间、空间的转移,或是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只要符合内容的需要,可以尽心布局。鲁迅先生是从换现钞换洋钱这一生活小事中发现中国“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这样的心态(《灯下漫笔》);巴金先生是从夜行人如何借助远方的一点微弱的灯光增强了胆识勇气而挖掘出“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这样一个重大的人生哲理。再例如同样是谈读书,作者可以各抒己见。贾平凹以家信的形式,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把自己从小时候读书,到后来写书的经历作为全文的结构安排,表达“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的人生价值观念。而培根的《谈读书》以议论为主,文章不是单纯谈怎么读书,而是从唯物论的立场出发,围绕读书列举了许多读书以外的现象,说明读书的任务主要在于去更好地认识自然界及其规律,不断创新的道理。冰心就曾经说过,散文是短小自由的,是“拈得起放得下”的文学。
(三) 直接抒情,语言真切
由于散文的素材大多数是作者被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生活片段所打动,自觉感情压抑不住,非写出来不可,这样,直接抒情就成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散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较普遍,这样与读者面对面地直抒胸臆,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情不自禁地被作品所感染。例如巴金的《秋夜》、茅盾的《沙滩上的脚迹》、德莱塞的《我的梦中城市》等,都是以“我”的直接抒情来打动无数读者的。再如茅盾笔谈“风景”,朱自清享受无边的“荷塘月色”,郁达夫欣赏的“故都的秋”,都有着这种真挚的情思和意趣。这种命笔含情、追求意境的特点,也是不可忽视的。懂得了这一点,在读《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就会懂得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之情,就会知道这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何以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令人动情,何以那样使人的内心受到剧烈震撼。
三、散文鉴赏的方法
散文的题材包罗万象,可以写人叙事,也可以写景咏物,念亲怀友,访旧思故;散文很少宏篇巨构,大多是短小精悍,散文的结构自由灵活。散文像一条河流,顺着河谷,避开丘陵,凡可以流到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最终要归于大海;像一个人随意散步,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所以人们常用“形散而神不散”来概括散文的特征。这里的“形散”是指散文形式上的外在特征,指作者运笔自由,不受拘束;“神不散”是指散文有贯穿全文的思想主旨,散而有序。鉴赏散文必须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主要特点,体会散文文本中包孕着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如庄子《逍遥游》,文章写了鲲鹏、“斥学鸠”、宋荣子、列子等。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是形散。但大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然其须待风之积;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至人”的逍遥则心无所待,通篇体现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这是神聚。文章汪洋恣肆,风格大开大合,展现出极其丰富的美学品质。
那么,如何抓住散文的“神”来鉴赏散文呢?“文学是人学”,各类文学作品都是以人的形象创造为旨归,散文也不例外,但散文塑造的人的形象,不像小说那样是虚构的。散文展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自我形象,是真实形象,所以,解读散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要走进创作主体的内在世界,体会散文中包孕着的情意美与智慧美等内质的美。
散文无论写景状物,还是记人叙事,最直观的呈现是物境,即一个个的物象、一个个的场景,一个个的人物形象构成一个个具体的实境,因此鉴赏散文应先感受散文体现出的物境美。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文中人只有苏子、客,物有舟、酒、箫,背景则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一个我国古代文人能够抒怀吟哦的环境都摆了出来,你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幽美境界,聆听一个哲人向你阐述人生的道理。袁宏道的《虎丘记》浓墨重彩描写了游人聚饮的拥挤、喧哗,虎丘斗歌的热闹、恣意,一往情深地描绘了“月影横斜”之际的一曲清歌。
鉴赏散文的关键是品味散文蕴涵的情意美。如果说物境是承载的船,那么情意便是张扬的帆。登上载物的船,首先要观赏的是船的美形、美态,然后就要扬起风帆,沿着作者的心路航程,乘船远航,探求作品中的美情、美意。鉴赏散文即依据散文的文学特性和散文创作的艺术形式和技巧,深入品评作品,捕捉作者借此营构的内在心象,走进作者设置的情感氛围中,深切体会物境中所渗透着的情感美,欣赏言外之旨、韵外之意,把握文本深层的艺术价值。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借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了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纵情山水的思想情绪和生活态度,在当时难以忍耐的苦难环境中,作者在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时,自得其乐,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体现了一种超然乐观、旷达洒脱的胸怀和气度。《虎丘记》中袁宏道借“月影横斜”之际的一曲清歌,鲜明地体现了他为之神驰的不是喧哗与狂欢,而是幽静与雅丽,他为之击节的不是钟鼓齐鸣的交响乐,而是轻悠亮澈的小夜曲。当白昼过去,喧嚣之后,如水的月光下,清幽的歌声中,作者内视自己灵魂深处的梦幻、诗情、渴望、欲念,他在谋求某种心灵的平静。掩卷而思,这种复杂的情感态度,有一种品之有味、味之不尽的意韵。朱自清曾说,好的散文作品乍看是淡淡的,缓缓咀嚼一番,便会有浓蜜的滋味从口角流出。正因为如此,才使得鉴赏者有了如饮美酒,陶醉其中而又情动心动,燃起参与再创造的热情与渴望,激发起参与再创造的灵感与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