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僧(人物事迹_文学形象研究)
沙僧是明代着名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他本是一出家道人,云游四方,得遇真人,修炼成仙,玉帝赐封为卷帘将。降妖称雄灵霄殿,往来护驾他当先,走的本是一条“正”道,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神亦有旦夕之祸,在王母举办的瑶池蟠桃宴上,他失手打碎一只玉杯,玉帝生怒要施加刑罚,得亏赤脚大仙启奏才“饶死回生”,但仍被革去卷帘将之职,贬至流沙河,从此落草为妖,无可奈何中,逼入“邪路”,在流沙河中兴风作怪,也曾吃了些过往行人。后遇唐僧,被剃度为徒,法名悟净。从此,他护定唐僧,诚心皈佛,风风雨雨,历经磨难,最终得证圣身,为“金身罗汉”。沙僧从出家到修成正果的经历,是一条由正到邪,又改邪归正的路,他的“误入歧路”实在是“逼上梁山”的结果他的“正”与“忠”才是本质特点。
在小说描写的唐僧师徒四人中,唯有沙僧着笔墨不多,给人的感觉似乎,只是配角。其实不然。沙僧的特色就在于甘当铺路石,不抢主角戏,但取经事业中又不能少了他。就说那副经担吧,本是八戒所负,然而八戒好吃不好做,耍赖放摊是拿手。悟空此人倒不懒,但“生性高傲”,“定不肯挑”,而沙僧却不推辞,担上了自己的肩头,这一上肩就再没有放下过。取经事业完成后,给他评功时虽只有“登山牵马”几个字,但这几个字中又包含着多少艰辛!况且,取经途中除了挑担,调解八戒、悟空矛盾的也是他,寸步不离唐僧,护定师傅的也是他,时时抡起宝杖帮助师兄奋战妖魔鬼怪的也是他。沙僧此人,三分本领,七分忠厚,却有十二分谦虚,是作者从许许多多平凡而务实的国民中提炼出来的典型。这种任劳任怨、甘做配角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当然,沙僧不如师兄手段高强,做事也缺乏主见,这是一个“人”化的神,是一个真正的“凡人”,这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老实人的典型。若把它和悟空相比,固然能通过沙僧之平凡显示悟空之不凡,但又何尝不可从悟空之不凡中看出沙僧平凡的美好?
沙僧面相十分凶恶:红头发,蓝靛脸,颈下九个骷髅头,但他的内心非常善良。如“四圣试禅心”一节中,八戒贪色,禅心不定,自愿招婿,落得个“绷在树上,声声叫喊,痛苦难禁。”这时行者见了只是取笑,果子见他来抢白看羞,咬着牙,忍着疼,不敢叫喊。沙僧平日虽也看不惯八戒的作风问题,但此时却“老大不忍,放下行李,上前解了绳索救下”。一“笑”一“救”,悟空、沙僧性格迥异。又如,为了取来仙水治疗师父师兄的“鬼胎”,沙僧打折了看井道人的左臂,但心里却老大不忍,道:“我要打杀你这个孽畜,怎奈你是个人身,我还怜你,饶你去罢。”
沙僧为人富于正义感,平日里,八戒爱打小报告,唐僧耳软,悟空常常是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偏偏头上被套了紧箍咒,美猴王虽有万种神通,也时时被咒得满地打滚,这时只有沙僧仗义直言,在师傅面前替悟空明辨是非,求情告饶,少了他,悟空也要多受不少苦楚。在五庄观悟空带头偷吃人参果,累及唐僧。悟空好汉一条,敢做敢当,替师父受过,而唐僧还要唠唠叨叨,这时沙僧冲撞师父说: “还有陪绑的在这里呢!”做人一向稳重的沙僧胆敢冒犯师威替师兄说话实在是激于正义感。
总之,沙僧这一形象虽着墨无多,却并非“扁平人物”,而是一个立体型的、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