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原文_赏析)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韩冬郎,晚唐诗人,冬郎为其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是李商隐的故交、连襟。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其时,韩冬郎才10岁,但已能在别宴上即席赋诗,语惊四座。大中十年(856),李商隐返京,忆及当年冬郎赠别之诗,写成两首七绝相酬。此为其一。
首句之“十岁”,即指冬郎当年即席赋诗的年龄;“走马成”谓其援笔立成。此句赞其写作之神速。次句的“冷灰残烛”,状离别的宴席已近尾声。正是在这样一个凄凄别情的氛围之下,满座宾客无不动容。此句交代了冬郎当年赋诗的背景。二句合之,是对当年情况的追忆。就其篇幅而言,作者的重点显然是冬郎赋诗,至于别席别宴, 只是作为赋诗的环境一笔带过。后二句则是对冬郎即席赋诗的赞美。其妙处在于作者用比新颖。“丹山”是传说中凤凰的栖居地, “桐花万里”形容丹山路的美丽。在这美丽的丹山路上,传来了“雏凤”清脆悦耳的鸣声与“老凤”苍劲有力的叫声。诗人用“雏凤”和“老凤”分别喻指冬郎与其父韩瞻,盛赞冬郎写诗出于蓝而胜于蓝。由于诗人用比新颖,同时又道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普遍道理,因而成为赞美后来者,赞美新生事物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