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翠(人物事迹_文学形象研究)
小翠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小翠》的女主人公。
小翠乃狐仙之女,为了替母报恩,当恩人王太常为痴儿元丰娶不到媳妇而犯愁时,她在母亲陪伴下,以“贫家儿”身份来到王家“自请为妇”,心甘情愿地嫁给“绝痴”的元丰。按封建礼教的规矩,男女婚姻历来听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小翠却不管这一套,她自找婆家,洒脱大方, “嫣然展笑”地来到王家,母亲离去也“殊不悲恋”,更不顾王家“诸戚”的“共笑姗之”,毅然与痴公子元丰成婚。表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深挚的情义。
小翠性格开朗乐观,天真活泼而又机敏顽皮。她在王家竟日“欢笑”,尽情玩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一到王家,她“便即奁中翻取花样”为操办婚事而描龙绣凤了。她还自制布球,穿上小皮靴,跟丈夫踢打戏闹,使原先死气沉沉的王家大院有了生气。把球踢到家翁的脸上,她也一点不在乎。婆婆来呵责她时,她只是“俯首微笑,以手刓床”。过后仍“憨跳如故”,甚至在丈夫的脸上乱涂乱抹, “以脂粉涂公子作花面如鬼”,受到婆婆的诟骂时,她“倚几弄带,不惧,亦不言”,把婆婆的话只当耳旁风。有时她索性关起门来,把元丰扮作楚霸王,自己扮作虞姬,“婆娑作帐下舞”,串演《霸王别姬》;又把丈夫扮作匈奴单于,自己扮王昭君, “髻插雉尾”,拨弄琵琶,串演《昭君出塞》。她就这样纵情欢谑,毫无忌惮。
封建官场充斥着勾心斗角和倾轧,另一个官僚王给谏图谋暗算小翠的公公王侍御,王侍御获悉后整天忧心忡忡,一筹莫展。小翠设巧计为公公排忧解难。她假装成“冢宰”,夜晚骑马“驰至给谏之门”,故意大叫“我谒侍御王,宁谒给谏王!”竟使王给谏误以为真, “疑冢宰与公有阴谋”而不敢再“思中伤之”,于是“谋遂寝”,并“益交欢公”。但王给谏并未从此死心,一有机会他还想陷害王侍御。当首相免官之后,一次有人写信给王侍御,以私事相托,不料这封信误送到王给谏那里。王给谏以为抓到了把柄,乘机勒索两万两银子。王侍御不知内情,就拒绝了他。于是“给谏自诣公所” “伺候久,怒公慢,愤将行。忽见公子衮衣旒冕,有女子自门内推之以出”,吃惊之余,他如获至宝,哄骗元丰脱下这身衣帽,裹起来就走,以此为据,上奏皇帝,告发王侍御图谋不轨。公婆“惊颜如土”大哭起来,以为大祸就要临头。他们哪里知道,小翠开这个吓人的玩笑,正是挽救全家免遭灾祸的高招。原来衣帽是她用高粱秸和败布黄袱做的,有意让王给谏上当受骗,把它带走,去自投罗网,落个充军云南的下场。替公公除掉了一个心腹之患。表现了小翠的足智多谋。
小翠办事干练,胸有成竹。越是形势紧急,她的玩笑越开得厉害,也就越显出她的才能。她脸上总是带着笑。初次见公婆,她“嫣然展笑”;踢球时“蹋蹴为笑”;受到婆婆呵责时,也是“俯首微笑”,后来竟发展到终日“喧笑一室”。伪装冢宰一事被婆婆怒骂时,她“憨笑”不已;甚至公婆大怒“斧其门”时,她在内也是“含笑而告之”。婆婆向她探问身世时,她“坦笑不言”,元丰沐浴被闷致死,她竟“坦笑不惊”,婆婆气极向她撞去,她仍是“冁然”笑答。直到最后也是“笑而焚图”,烧掉元丰为她画的像。几乎小翠在哪里,哪里就能听到她的笑声。笑是小翠形象的主要特征,是她有自信心的表现。而不苟言笑的妇女向来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小翠的笑也是对这种加在妇女身上的精神枷锁的鄙夷和挣脱。
小翠是个明辨是非,为人正直,性格倔强的女子。当王给谏企图暗害公公时,她勇敢机智地站出来与之作斗争。但当得知公公想把玉瓶拿去贿赂权贵时,她便让玉瓶“失手堕碎”,阻止他的不正当行为。当公婆不顾“身受再造之福” “交口呵骂”时,她再也不能以“憨笑”报之,便“盛气而出”,离开了王家。即使两年后丈夫在亭园内与她不期而遇, “请与同归”,她也坚决不同意。甚至婆婆闻风赶来,“捉臂流涕,力白前过”,请求她一同回去,她也是以“峻辞”拒绝。表现了她性格中刚强的一面。
小翠追求自由纯真的爱情。当初,公婆曾担心小翠会嫌弃他们的痴儿子,可是小翠却并“不为嫌”。当婆婆发怒,杖打元丰,元丰号啕大哭时,她马上“色变”,且“屈膝气宥”,对元丰多么心疼!婆婆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便“怒顿解,释杖去”。这时小翠立刻“笑拉公子入室,代扑衣上尘,拭眼泪,摩挲杖痕,饵以枣栗。公子乃收涕以忻”,显示了她温柔多情的性格。至于把元丰扮作项羽和匈奴单于,自己扮作虞姬和王昭君,又何尝不是她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憧憬?元丰病除后,夫妻共处“琴瑟静好,如形影焉”,这些都显出她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她在亭园中偶遇元丰,头一句话便是:“二年不见,瘦骨一把矣!”爱怜之心溢于言表。
小翠的形象给人以多方面的美感:她的善良,智慧,侠义和勇敢,还有她那“嫣然展笑、真仙品也”的美貌,都给人以审美的回味。作者以洗炼的笔触,生动刻画了小翠的性格特征和活泼可爱的美的形象,一句“仙人之情,亦更深于流俗也”,既是对小翠的赞美,也是作者对现实世态的慨叹。而反映小翠足智多谋的诸多描写,又折射出了封建时代官场的黑暗和仕途的险恶。透过谈狐说仙,人们感受到的则是尘世的善恶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