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入若耶溪》(原文_赏析)
艅艎何泛泛, 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 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 长年悲倦游。
这首诗是王籍任湘东王咨议参军时所作。若耶溪在会稽南若耶山下,“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水经注》)诗一开始即紧扣题面,描写诗人乘一叶小舟泛游溪中,向山林深处行进。“泛泛”,是舟行顺畅的样子,加一“何”字,表现了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 “悠悠”,状悠静辽远之态。溪水长流,遥接空际,天水一色,悠远无尽。最早写空水共色的诗人是谢灵运,他在《登江中孤屿》诗中写道:“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谢诗突出的是空水的“澄鲜”感,色调辉煌明丽。王籍在这首诗里描写的“空水”,却是另一种“悠悠”的情调。王籍很崇拜谢灵运的诗。“空水共悠悠”一句多从谢诗脱化而来,但富有新意,殆无愧色。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写沿溪泛舟所见:远处的山上,云霞升腾;眼前的溪流映着阳光,蜿蜒而去。第一句用一“生”字,描摹逼真,由于云霞蒸腾不息,好象是从千山万壑中“生”出来的;第二句用一“逐”字,活灵活现,将阳光拟人化,好象它有意地追逐着这波光闪烁的溪流一样。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写沿溪泛舟所闻:听到蝉和鸟的鸣叫声,山林之中反而显得更加幽静了。这两句诗是从听觉上写进入若耶溪深处的感受。为什么有“蝉噪”和“鸟鸣”,山水景物反而显得更加幽静呢?这是因为人的感觉只能是相对的,如果没有任何声响, “静”就反而不觉其静了。但如果偶闻几声蝉噪、鸟鸣之声,那山间的“幽静”便强烈地被衬托出来。这在认识上叫相反相成,在创作上叫艺术辩证法。这里的“偶闻”是与人声嘈杂的闹市相对而言的。正因为这里没有闹市中的人声嘈杂,十分幽静,所以蝉噪和鸟鸣之声才会分明可闻。钱钟书先生说得好:“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管锥篇》第一册)由于这种反衬手法运用得入情入理,因而常受到后人的赞赏和借鉴。颜之推评论这两句诗说:“王籍入若耶溪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江南以为文外独绝,物无异议。”并进一步鉴赏道:“《诗》云‘萧萧马鸣,悠悠旌旗,’《毛传》曰‘言不喧哗也’,吾每叹此解有情致,籍诗生于此也。”唐代王维有许多类似的诗句,如“山静泉逾响,清夜闻遥泉”、“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可见以动见静这一表现手法对后世影响之大。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归念”,弃官归隐的念头。“倦游”,令人厌倦的游宦生涯。这两句是写游若耶溪的感触,这里秀美的山水,幽静的风光,使诗人留连忘返。他对照多年来令人心绪烦乱的宦海生涯,心境不禁悲凉起来,产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
全诗共八句,“艅艎”四句写目睹, “蝉噪”二句写耳闻,“此地”二句写归念,以写景起,抒怀结,层次十分清晰,过渡和谐自然。中间两联用对仗,已具五言律诗的雏形。“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蕴含着相反相成的辩证思想,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激赏、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