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朝粤东遗民录序
吴道熔 一九一七
吴道熔(一八五三~一九三六),字玉臣,号澹庵,广东番禺人。光绪六年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遽南归。历主潮州韩山、金山、惠州丰湖、三水肄江、广州应元等书院,又於郡学设馆授徒。後历任高等学堂监督、学部谘议官、广东学务公所议长。辛亥後,闭门着述。工古文书法。又历廿年,编纂广东文徵及作者考,凡七百余家,文三千余篇。另有明史乐府八卷、续修番禺县志四十四卷、澹庵文存、诗存各一册。
辛亥之变,九龙真逸弃其图书宅舍,遯於海滨之龙湫。龙湫,宋季故墟也。桑海易观,异世同感,乃纂辑吾粤明季遗民旧事,得二百九十余人,为粤东遗民录四卷。其自序极言吾粤人心之正,风俗之厚。伤今思古,有余痛焉。呜呼!此其由来远矣。
溯自廉耻道丧,至五季而极。士之谈节义者,昌於宋,盛於明。吾粤在宋时被中原文献之传,讫明而岭学大兴,与中原埒。名臣钜儒,先後间出,莫不敦崇名教,倡导鄕邦。夫粤人自好,天性然也。居常蹈利则若惭,赴义则若渴,其倡导也易为力。重以同志之羽翼,师友之讲明,翕合类应,渐渍成俗。故宋厓山之亡也,烈士殉於前,遗黎恸於後矣。明之亡也,桂王西奔,吾粤倡义为牵缀之师,同志响应。其败者沈身陨族,濒九死而不悔。其存者间关奔走,亦至万不可为,而後遯居穷山,或溷迹方外以终。余若一介茅草,抗节高蹈者,复所在而有,视宋之亡加烈焉。凡此皆吾粤数百年酝酿潜蓄之正气。不幸值世变,而诸君子一襮之。盖积久而不可遏也如此。
顾尝论之。风俗者,积而盛者也。世变者,积而大者也。士志不素定,不足当世变。世变不一端,司马氏孟荀列传「利为乱之始」一语尽之。顾其传货殖也,历举当世趋利之流,并隐居岩穴设为名高者属之。又以无岩处奇士之行,长贫贱好语仁义者为足羞。盖谓语仁义者,惟岩处奇士可信。而设为名高者皆靡靡,意未尝羞贫贱也。疾夫利为乱源,而举世竞其中正,言若反,意未尝崇势利也。班氏不察,以此相讥。人心趋利,苟便其说,希通而恶介,媮为而务得。夫如是,故积渐之久,官常国纪,日即於啙窳。夫如是,故大奸乘其敝,得别恣其邪说詖辞,摧毁名教以自便。夫如是,故趋利者无复顾忌,而古我先哲所恃以正人心维风俗之具,塞源拔本,扫荡无余。士无特操,靡靡随之。窃尝观於晚近,而後叹司马氏立言之痛,与诸君子定志之可贵。又以为致此极者非一二人之事,一朝夕之故也。盖世变积大而不可测也又如此。
然而所谓定志之士,往者已矣,固无意於身後之传。来者蒿目世变,方自得於山巅水湄,亦岂患德孤,而援古人以自壮?此未尝两相待也。两不相待而两相感,不得已而发愤道之。使後之论世者皆知风俗世变之相为乘除,其养而成之也有因,其败坏而流失也无止极。俯仰今昔,盖有忧焉。然则读此一篇,徒叹其采摭之富,考证之精,未足以知其用心也。呜呼微矣!丁巳春二月永晦。
集评
【陈永正】 吾粤明季多节义之士,不爲烈士,即爲遗民。数百年酝酿潜蓄之正气,不幸值世变而涤荡净尽矣,呜呼悲哉。 【张解民】 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遗民可敬者何?义也。义利之辨一隳坠,便陷见利忘义。忘义无耻,礼、廉不问可知。四维旣绝,国欲不亡,可得也夫?是以顾亭林痛陈:「士大夫之无耻,是爲国耻。」亦深到矣。 【许绍锋】 沈痛深刻,义理分明。 【徐晋如】 夷齐之义不存,而天下道统何在?未有圣代而不敬遗民者也。 【刘勇】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请以文化遗民自居。 【官剑丰】 士志不素定,不足当世变。一语道破百年民族灾难之因。 【邹金灿】 人之所异於禽兽者几希,尙义即其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