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曹 操《家书·遗令》全文、赏析、注释
三国魏·曹 操
吾夜半觉小不佳,至明日饮粥汗出,服当归汤。吾在军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①。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②。吾有头病,自先着帻③,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时④,勿遗。百官当临殿中者,十五举音⑤,葬毕便除服;其将兵屯戍者⑥,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⑦。敛以时服⑧,葬于邺之西冈上⑨,与西门豹祠相近⑩,无藏金玉珍宝。吾婢妾与伎人皆勤苦⑪,使着铜雀台⑫,善待之。于台堂上安六尺床,施繐帐⑬,朝晡上脯糒之属⑭,月旦十五日⑮,自朝至午,辄向帐中作伎乐⑯。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⑰。吾历官所得绶⑱,皆着藏中。吾余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注释] ① 效: 效法。 ② 遵古: 指遵守关于丧葬的古礼,如服孝和用金玉珍宝陪葬。 ③ 着: 戴。帻(zé): 头巾。 ④ 大服: 礼服。 ⑤ 十五举音: 哭十五声。《史记·孝文本纪》记载: 西汉文帝死前规定,来吊丧的官员,早晚各哭十五声,其他时间不得擅哭。 ⑥ 屯戍: 驻扎防守。 ⑦ 有司: 指官吏。率乃职: 奉行各自职事。 ⑧ 敛: 把死人装进棺材。时服: 当时季节所穿的衣服。 ⑨ 西冈: 即后之西陵,曹操所葬高陵在铜雀台的西面。 ⑩ 西门豹: 战国魏人。任邺县县令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革除替河神娶妇的坏风俗。死后人们为他立祠。 ⑪ 伎人: 指乐队歌舞艺人。 ⑫ 着: 安置。铜雀台: 建安十五年(210年)修成,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⑬ 繐(suì)帐: 用稀疏的麻布制的灵幔。 ⑭ 朝: 早晨。晡(bū): 申时,黄昏时。脯: 干肉。糒(bèi): 干粮。 ⑮ 月旦: 每月初一。 ⑯ 作伎乐: 表演歌舞。 ⑰ 学作组履: 学编织丝带和做鞋。组: 丝带。 ⑱ 绶(shòu): 丝带。古代常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标识官吏的身份和等级。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而号令天下,平吕布,破袁绍,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后受封为魏王。其子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精通兵法,擅诗歌、散文,是“建安文学”的领导者。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鉴赏] 这篇《遗令》为曹操临终前所写。遥想曹公当年,青梅煮酒,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在他一生中,斗董卓,破黄巾,亡袁术,败袁绍,平刘表……征战无数,号令如山,真是八面威风,所向披靡。用他的话来说:“心之所虑,何向不克”。这篇遗言,仍让人感到曹操对身后的安排,若指派军队,巨细无遗,威仪如旧。所有的着装、举哀、除服、葬所、妻妾安排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甚至何时在铜雀台作伎乐,子女们如何祭奠都安排停当。曹操是极有个性的人物。去厚葬,节哀恸,反映了他性格中通脱简约的一面;然对婢妾和夫人们的安排;或束之于铜雀台,或命她们学作组履卖,却是他奸滑的一面。当年他不是信誓旦旦:“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吗?而真当大限来临之际,他却把说过的话忘得干干净净,正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