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曹 丕《友书·与吴质书》全文、赏析、注释
三国魏·曹 丕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②。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③,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反,未足解其劳结④。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⑤,徐、陈、应、刘⑥,一时俱逝,痛何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同舆⑦,止则接席⑧,何尝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⑨,丝竹并奏⑩,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谓百年己分⑪,长共相保。何图数年之间,零落略尽,言之伤心!顷撰其遗文⑫,都为一集⑬。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追思昔游,犹在心目,而此诸子化为粪壤⑭,可复道哉!
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⑮,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⑯,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⑰,可谓彬彬君子矣。着《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业,辞义典雅,足传于后,此子为不朽矣。德琏常斐然有述作意⑱,才学足以着书,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间历观诸子之文,对之擦泪⑲,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⑳,微为繁富。公干有逸气㉑,但未遒耳㉒。至其五言诗,妙绝当时。元瑜书记翩翩㉓,致足乐也㉔。仲宣独自善于辞赋㉕,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无以远过也。昔伯牙绝弦于钟期㉖,仲尼覆醢于子路㉗,愍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也。诸子但为未及古人,自一时之俊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来者难诬㉘,然吾与足下不及见也。
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乃通夕不瞑。何时复类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已三十,在军十年,所更非一㉙。”吾德虽不及,年与之齐。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㉚。动见瞻观㉛,何时易邪㉜?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㉝?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顷何以自娱?颇复有所造述不㉞?东望於邑㉟。裁书叙心㊱。
[注释] ① 吴质: 字季重,魏济阴人。以有文才,与曹丕相友善,官至震威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封列侯。 ② 行: 将。 ③ 《东山》: 《诗经·豳风》中的一首,诗篇抒发了一个在外服役、三年不归的士兵思念家乡的感情。 ④ 劳结: 郁结在心中的思念之情。 ⑤ 离: 通罹,遭受。 ⑥ 徐、陈、应、刘: 徐干、陈琳、应玚、刘桢。 ⑦ 舆: 车。 ⑧ 接席: 坐席相接。 ⑨ 觞酌流行: 传杯敬酒。 ⑩ 丝: 琴瑟之类的弦乐器。竹: 箫笛之类的管乐器。 ⑪ 谓百年己分,认为百年之寿是分内所应有。 ⑫ 撰: 这里是编订的意思。 ⑬ 都: 总,共。 ⑭ 化为粪壤: 变做粪土尘埃,指死去。 ⑮ 类不护细行: 大抵不讲求小节。 ⑯ 伟长: 徐干的字,北海人,建安七子之一。 ⑰ 箕山之志: 帝尧时隐士许由隐居箕山的志趣。 ⑱ 德琏: 应玚的字,汝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斐然: 文彩貌。 ⑲ 擦: 擦。 ⑳ 孔璋: 陈琳的字,广陵人。初从袁绍,后归曹操,为司空军谋祭酒,主记室。健: 指文章有气势。 ㉑ 公干: 刘桢的字,东平人,建安七子之一。逸气: 超逸豪放的才气。 ㉒ 遒: 强劲有力。 ㉓ 元瑜: 阮瑀的字,陈留人。建安七子之一。翩翩: 有文彩。 ㉔ 致足乐也: 令人愉快。 ㉕ 仲宣: 王粲的字,山阳人。建安七子之一。 ㉖ 伯牙: 古时善鼓琴的人。钟期: 即钟子期。相传钟子期一死,伯牙便不再鼓琴。 ㉗ 仲尼覆醢于子路: 据《礼记·檀弓》,子路在卫国被杀,孔丘正在庭院里哀哭,使者告诉他,子路被斫成肉酱,孔丘就把家里的肉酱倒掉。仲尼: 孔子。子路: 名仲由,孔子的学生。醢(hǎi): 肉酱。 ㉘ 难诬: 难以乱猜胡说,不能胡乱猜测。 ㉙ 光武: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更: 经历。 ㉚ “以犬羊之质”四句: 是曹丕自谦的话,自己才疏德薄,窃据高位。服虎豹之文: 披上虎豹的文彩。假: 借。 ㉛ 动见瞻观: 一举一动为人观瞻所系,众人瞩目。 ㉜ 易: 随便。 ㉝ “年一过往”二句: 时间一过去,怎样拉回来? ㉞ 造述: 着作。 ㉟ 於(wū)邑: 忧悒郁结,哽咽。 ㊱ 裁书叙心: 写这封信叙说心意。
[作者] 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次子。操死,袭位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迫汉献帝禅位,称帝,都洛阳,国号魏。能诗善文,所作《燕歌行》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论文。有《魏文帝集》。
[鉴赏] 建安时期,世积乱离,兵疫交加,人的生命朝不保夕。于是岁月飘忽、人生苦短的情绪弥漫于整个社会,也成为文学的一大主题。故在这封信中,回旋徘徊的正是这种浓重的哀伤与深沉的叹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一场大疫,建安七子顿时凋零。昔日同车而行,同席而食,丝竹并奏,赋诗畅饮的挚友,如今已是人鬼异途,恍若隔世了。其间所引出的沧桑之感,使作者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念人及己,由对人生无常的叹息转为对眼前生活的把握。“少壮真当努力”的自警比乃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已高出一筹。整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俯仰绵邈,又不失建安风骨。其间对建安七子中数人的评价,剀切诚恳,应是知人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