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说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小说了。小说的容量大,较少受时间、空间和篇幅的限制,可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生活,被誉为“生活的画卷”。同时,它使鉴赏者情不自禁地进入小说所描绘的境界中去,尽情领略“自由审美境界”,并从这里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人生,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种种慰藉。因此,一部好的小说,就好比向我们打开了一扇五彩生活的窗户,它既可以通向遥远的过去,通向遥远的国度,又可以开启今天和将来的崭新画卷,总是把你引入一个个似曾相识而又全新的艺术世界、美的世界。
一、小说的含义及类型
(一)小说的含义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小说”与“大达”进行对举,认为小说记录的是一些琐屑的言论。《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所造也。”可见,小说在当时还没有被视为一种文体。
到唐代小说在内容上由志异志怪转向直面人生,艺术上也日臻成熟。当时的沈既济在其《任氏传》中认为小说“必能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同时,开始出现了有意识地写作小说这种文体的现象,正如鲁迅说的“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1]。至明清,人们对小说含义的理解越来越接近现代人的观点。金圣叹在《水浒传》评点中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这肯定了小说虚构创造的特性。张竹坡在《金瓶梅读法》中说:“做文章,不过情理二字。今做此一篇百回长文,亦只是情理二字。于一个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也。”这谈到了小说如何刻画典型人物的问题。苏曼殊在《小说丛话》中说:“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能出当时社会之范围,此殆如形之于模,影之于物也。”这说明了小说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这样,小说以极其旺盛的生命力,逐渐发展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形式,开始堂而皇之地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在当代,人们对小说有了一个比较通达的解释。即它是一种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描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生活环境,从而深刻、形象、全方位地展现不同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文学样式。而西方最早给小说下定义的是法国的埃神甫,他在1670年说:“凡小说均为虚构的、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后来法国批评家阿尔比·谢括利说:“小说是用散文写成的具有某种长度的虚构故事。”英国的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引述这个定义时,把这“某种长度”规定为5万字以上。
(二)小说的类型
小说可从不同的角度或标准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如从篇幅的长短来看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从语体来看有文言小说、白话小说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纪实小说、推理小说、意识流小说等;从内容来看有政治小说、言情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等。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分法,这里不一一列举;以下简要介绍一下按篇幅长短来分的四种类型的小说和几种现代派小说。
1.按篇幅长短分类的四种小说
(1)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篇幅长,一般都在10万字以上,且内容丰富,情节复杂,人物众多,能够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多方面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从而使人们深入全面地了解某一时代的精神面貌和它的主要特点。在篇章结构上,一般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成许多章节;篇幅特别长的,还可以分为若干卷或部、集等。《红楼梦》、《围城》、《白鹿原》、《战争与和平》、《人间喜剧》等都是长篇小说的杰作。
(2)中篇小说
3万字到10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其容量大小、篇幅长短、人物多寡、情节繁简等均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通常只是截取主人公一个时期或某一段生活的典型事件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其故事情节完整,人物较少,一般只围绕一两个人物来展开;线索比较单一,矛盾斗争不如长篇小说复杂。《边城》、《祸起萧墙》、《高山下的花环》、《百万英镑》、《羊脂球》、《第六病室》等都是此类小说的代表作。
(3)短篇小说
三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这类小说往往选取和描绘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着力刻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生活的某一侧面,情节简洁,人物集中,结构精巧。虽然它篇幅不太长,但可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使读者“借一斑略知全豹”。《孔乙己》、《祝福》、《项链》、《变色龙》、《警察和赞美诗》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短篇佳作。
(4)微型小说
微型小说又称超短篇小说、小小说、一分钟小说、一袋烟小说、袖珍小说、瞳孔小说、拇指小说、迷你小说等。它是随着时代节奏加快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小说样式。美国作家罗伯特·奥弗斯特给它下的定义是:不超过一千五百字,却要具备小说的一切要素。它篇幅微小,摄取生活的一片断、一镜头、一插曲、一瞬间,反映深刻的思想主题和社会内容。这种小说十分讲究结构的技巧,语言侧重于叙述故事,主题耐人咀嚼、富有韵味,所以有人把它看成是小说中的诗。如美国作家奥莱尔的《在柏林》,全篇虽不到400字,却从侧面反映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以及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其震撼力和冲击力足以使任何残酷的战争电影逊色,文字的灵魂已经超过了动作的画面;其写作的思路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开始的伏笔使读者迷惘,后来的结局令读者心头一震,足以表现出文学的绝妙。
2.现代派小说
19世纪后期,由于资本主义危机的出现,作家们纷纷热衷于表现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事物,强调抒发直觉的幻想,探索人内心世界的“最高真实”,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式描摹抽象观念;加之,在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伊德心理学、柏格森直觉主义、克罗齐直觉表现理论等的启迪下,现代主义文学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而现代派小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品类繁多,五花八门,现择其主要派别作简要介绍:
(1)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至40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直接受弗洛伊德心理学、柏格森“心理时间”理论的影响,强调人物内心活动的自然流露,反对客观叙述,他们主张作家退出小说,让人物自己直接展现心理活动过程;多用内心独白和象征手法,打破时间顺序,让过去、现在、未来彼此颠倒、相互渗透。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其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随后,英国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到灯塔去》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把意识流的手法发展得更完美。在我国新时期小说中,王蒙的《春之声》、《布礼》、《蝴蝶》等运用了意识流手法,曾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
(2)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二战后出现于法国,至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高潮,普及欧美、日本等国。它深受现象学、存在主义、直觉主义和相对论的影响,同时西方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等对其也有渗透,形成了一种开放的创作倾向。“新小说”的宣言是:一百五十年来,周围一切都在发展,而且相当迅速,小说写法怎么可能停滞不前(死水一潭)、凝固不变呢?由于新小说派的作家们探索了小说新的可能性,新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形式则一概否定,所以新小说派又被称为“否定派”。主要作家作品有法国罗伯·格里耶的《窥视者》、娜塔丽·萨洛特的《天象仪》、米歇尔·比托尔的《经过米兰》和克洛德·西蒙的《风》。
(3)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现代派小说后期的主要流派,20世纪60年代发端于美国,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兼受表现主义和荒诞派的影响,它是以丑角的冷漠、逗笑的嘲讽态度来对待现实中的一切荒谬、丑恶、残酷和阴暗等黑色的东西,把荒谬的人生看做痛苦的玩笑,即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幽默,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派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已成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性”的作品。伏尼格特的代表作《第五号屠场》和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也蜚声文坛。
(4)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20世纪60至70年代流行于拉丁美洲地区,它借助具有神奇或魔幻色彩的事物、现象或观念以及作家的夸张、荒诞等技巧反映历史和现实的方法;并侧重于暴露拉美大庄园主和军事独裁者的罪恶,思想上往往表现出对人生价值和人类存在意义的怀疑,以及因追求“自我”受挫而产生的绝望情绪。主要作家作品有墨西哥胡安·卢尔弗的《佩德罗·帕拉莫》,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在我国新时期作家莫言的小说《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中非常明显。
二、中外小说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中国小说的发展源远流长,但严格意义的小说,是从“有意识地作小说”的唐代开始的。在唐以前,我国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准备期。
远古神话是我国小说的最初萌芽,我们从《左传》、《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典籍中读到的《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不仅展现了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而且其情节大多也加入了丰富的想象,这为完整意义上小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先秦诸子散文中的《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寓言故事大多短小精悍,构思奇特,富于启发性,也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体“志怪”和“志人”小说已初具小说发展的规模,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等小说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大体具备。其中志怪小说数量最多,如《列异记》、《搜神记》、《拾遗记》等,但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此书所记载的多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神奇怪异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雅致清峻、曲尽幽情,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志人小说中,当属《世说新语》影响最大,该书由刘义庆组织编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它把纪言与叙事有机地结合,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开创了中国小说界的先河,为后人写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了唐代,小说被称为传奇,开始面对现实生活并进行深入细致的描绘,不仅改变了六朝小说长期流连在神怪世界里的状况,而且摆脱了只对故事进行粗疏简单地梗概的现象;不仅自觉地从真人真事中站出来,而且注意到了对人物的细致刻画;从而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加鲜明,语言的运用也日趋成熟,这些足以奠定唐传奇在我国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成熟。正如鲁迅所说的:“小说到了唐代,却起了一个大变迁。”“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传奇题材广泛,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其次有讽刺批评当时社会一些现象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柯太守传》等;还有描写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外传》、《长恨歌传》、《东城父老传》等;此外,描写义侠刺客题材的作品也不少,如《聂隐娘》、《红线》、《昆仑奴》、《虬髯客传》、《谢小娥传》等。
宋话本的产生,又把小说的发展推向空前的繁荣。宋话本即宋代白话小说,是民间说话艺人的创作,既具有口头文学的清新活泼的特色,又发扬了志怪、传奇等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有一定成就。因而它是中国小说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二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如《碾玉观音》等;三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等。
虽然宋代已出现长篇的讲史、讲经话本,但文学意味不足;真正的长篇小说则是从明代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开始,其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与明代后期及清代出现的《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构成了我国长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到了中国近代,由于社会动荡不安,小说创作的整体水平不是很高,较有成就的作品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另外刘鹗的《老残游记》以及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也是值得关注的作品。
中国现代小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是随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进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鲁迅是它的第一个开拓者,其《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2]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健康发展铺下了第一块基石。继鲁迅后,中国现代作家和作品层出不穷,叶绍钧的《倪焕之》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茅盾的《子夜》和《林家铺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沈从文的《边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除此之外,还有郁达夫(《沉沦》)、柔石(《二月》)、萧红(《生死场》)、钱钟书(《围城》)、张天翼(《华威先生》)、路翎(《财主的女儿们》)、张爱玲(《金锁记》)、周立波(《暴风骤雨》)、孙犁(《荷花淀》)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小说界呈现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其时的重要作家有:杜鹏程(《保卫延安》)、梁斌(《红旗谱》)、吴强(《红日》)、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柳青(《创业史》)、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等。这些作家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文革”结束后,当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中国文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小说创作势头相当迅猛,先后出现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这三大潮流。刘心武的《班主任》揭开了“伤痕小说”的大幕,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宗璞的《三生石》、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反思小说主要有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古华的《芙蓉镇》、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韩少功的《西望茅草地》、王蒙的《蝴蝶》、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绿化树》,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在改革小说中,主要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炜的《古船》、贾平凹的《浮躁》、何士光的《乡场上》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相继出现。
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作家的文学观和内心审美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并开始对新的创作手法进行探索,这使新时期中国小说的创作走向多元化,出现了“寻根小说”、“现代派”小说和新写实小说等一批在艺术形式上有所探索和创新的作品。特别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红高粱》、《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一系列魔幻现实作品,并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该奖项自1901年设立以来,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奖作家,对中国文学发展意义重大。
(二)外国小说的发展历程
欧洲小说的发展有着类似于中国的经历,最早也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中去。公元前12至18世纪出现的希腊神话对后世西欧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稍后出现的融古代神话和英雄传说于一体的荷马史诗,从结构的完整、人物的众多和想象的丰富等方面看,更是对小说艺术的发展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但真正能够被称为小说的当始于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不仅发展了当时的短篇故事,而且在概括现实、塑造人物以及描绘自然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是西方近代短篇小说的开先河之作。英国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现实主义成就很高,其艺术表现也大大超越以前和同时代的作家,并使其成为现实主义的奠基者。这一时期,有影响的作家作品还有法国拉伯雷的《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
18世纪,西欧兴起了启蒙运动,当时的启蒙文学和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法国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卢梭的《爱弥儿》、伏尔泰的《命运》、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都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力作。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不仅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而且为西欧现代小说的发展起了开山作用。此外,英国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和德国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在欧洲蓬勃发展,并成为小说创作的主旋律,促使了西欧小说史上第一个高潮的真正到来。这一时期开始的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最早以法国司汤达的《红与黑》为标志。此后,涌现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现实主义大作。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这之前已经闻名遐迩,同时又出现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羊脂球》、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等。英国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狄更斯的《双城记》、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萨克雷的《名利场》、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萧伯纳的《巴巴拉少校》等。俄国小说也在这一时期走向了辉煌,影响世界的作品大量涌现,有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果戈理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契诃夫的《套中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此外,美国的短篇小说创作也非常有特点,有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这些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将小说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从20世纪初开始,小说分化出三大潮流。即传统的批评现实主义小说、新兴的社会主义现实小说和五花八门的现代派小说。并且三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批评现实主义小说有英国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德国海尔曼·海塞的《草原之狼》、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奥地利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美国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安德烈·纪德的《伪币制造者》等。社会主义现实小说是随着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成功而到来的。高尔基的《母亲》奠定了此类小说的基础,此后还有其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影响的作品还有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法捷耶夫的《毁灭》、《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现代派小说的出现,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产生的各种哲学思潮有着密切关系。小说家们在创作上大胆地开拓和创新,以反传统的“新手法”表现现代社会光怪陆离的现实和人们的心理。现代派小说可分为意识流小说、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黑色幽默小说等几个主要派别。各个流派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象征主义的代表作有英国艾略特的《荒原》,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有奥地利卡夫卡的《变形记》、美国奥尼尔的《毛猿》等,存在主义代表作有法国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等。
三、小说构成的三个要素
关于小说构成要素的说法很不统一,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指出:“小说的分析批评通常把小说分出三个构成部分,即情节、人物塑造和背景。”克林斯·布鲁克斯等编写的《小说鉴赏》认为:“我们一般同意称之为小说的所有作品中的三个基本要素:情节、人物和主题。”《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小说的要素又不一样,认为是由情节、人物、场景或背景、叙述方法与观点、篇幅等五个要素构成。在我国一般赞成小说三要素的说法,即人物、情节、环境,但也有五要素、六要素或八要素之说,如王蒙谈到小说的要素时就讲了八条:人物、冲突、情节、细节、意境、色调、节奏和主题。在这里我们不想做过多的论述,也很难说谁是谁非,因为人们可以从大的方面去把握,也可以从小的方面来分析,所以结果也就自然不一样了。我们同意小说由三个要素构成,即人物、情节、环境。
(一)人物:小说形象的中心
文学即人学,这充分肯定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地位;而小说作为广泛、细致地表现人与人生的文学样式,更是把创造人物形象作为重要的艺术使命,更为重视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因此,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俗话说:会看小说看人物,不会看小说看故事。这样人物就是小说的灵魂,一篇小说能否具有永久的魅力,就看它是否能够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所以小说中的一切细节、场面、景物、气氛和情绪等,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是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表现的;我们对小说的赏析也就要以人物为焦点,令人感动的也是鲜明、生动和独特的人物形象。
王蒙说:“一般的说,小说总是有人物的。这样说也有麻烦,因为也有例外,比如写动物的小说。”动物小说表明上看不到人物,实际上作品中的动物是人格化了的,并不是为动物而写动物,作品背后仍有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作者不过是借动物进行一种曲折的表现。即使某些纯粹描写细节或静态的场面的小说,它们也只不过是把人物因素隐性地表现出来。因此,一部成功的小说就必须有人物,或者出场,或者不出场。
克林斯·布鲁克斯等编写的《小说鉴赏》指出:“几乎没有什么小说是单纯地写人给自然界的冲突的。真正震撼人心的矛盾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冲突。这是绝大多小说所取的题材。”可以看出,人物不仅是小说构成的要素之一,而且是小说艺术形象的中心。小说家们把人物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并把他们反映到作品中来,主要通过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来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理解。
人物形象的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小说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有不同的分类。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小说人物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雕塑式人物。雕塑人物是个性鲜明、性格复杂,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鲜活感的人物。所谓“血肉丰满”、“神形毕肖”、“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一类的评价,表达了人们对小说人物的审美理想。怎样才能使人物活生生地从小说中站立起来呢?关键还在于性格的刻画。如果人物性格在特定的情节环境中,通过大量的生活细节、人际关系纠葛的描写,得到了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充分表现;那么,他就会像雕塑一般地凸现于读者的想象之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本来就是丰富、复杂的;在不同的生活境遇、情景中,又不断地变换着最突出、最醒目的特征与风貌。小说人物倘能如此,自然可以激活读者的印象和经验,产生强烈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进而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小说创造的艺术世界。说到底,人物性格是否鲜活、丰富、真实,最终要取决于人物与生活的距离。
二是绘画式人物。与雕塑不同,绘画只能在两维空间中展开。在小说中,如果以单调的色彩、单一的特征去表现人物,当然不可能塑造丰满的、鲜活的、立体化的形象,不能形成与生活本身相近的艺术世界,人物也只能成为平面的绘画和某种思想观念的化身。如果连单一的人物特征也不能清晰、醒目地予以表现,那么,人物就变成了一种抽象的符号。神话寓言人物和某些漫画式人物都具有鲜明的符号化倾向。例如,精卫、愚公只是人类理想的化身;东郭先生、崂山道士也只是一种性格载体或生活经验的象征。绘画人物大都通过夸张、变形和变态等手法完成艺术表现,公开地远离了现实生活,有可能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奇异感,引发读者的感情波澜、思想震荡。
三是浮雕式人物。浮雕式人物当然是介于前二者之间的一种类型。此类人物性格结构比较简单。人物的某一种突出特征掩饰了其他性格侧面,很容易弱化人物的生机与活力。浮雕式人物既不像绘画人物那样单一且远离生活,也不像雕塑人物那样将性格营造成一个丰富、和谐的完美系统。刘备的忠厚仁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都通过传奇性情节得到反反复复的精雕细刻,但其他的性格侧面却未能充分地表现。所以鲁迅先生说,刘备长厚近伪、诸葛亮多智近妖。其实,鲁迅笔下的阿Q、假洋鬼子、九斤老太也应归于浮雕人物。外国小说中,吝啬的葛朗台、懒惰的奥勃洛莫夫、可笑又可敬的堂·吉诃德显然也属此类。
(二)情节:人物运动的历史
情节是小说中所表现的生活事件,也是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的最重要的基础和最有效的手段。阿·托尔斯泰在《什么是小小说》中认为,情节是一把能解开某种社会矛盾的钥匙。高尔基认为,情节是性格的历史。这也就是说,离开人物的情节是不可能存在的,情节本身就是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运动过程,或者说情节就是人物性格与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
小说的情节是作家通过分解、组合、想象而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概括。完整的小说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环节构成。而小说家在完成小说创作时,出于表达的需要,在建构小说情节时又往往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弹性,使其在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呈现出显隐的不同。传统小说注重情节的完整性,现代小说则更多地关注人物的心理历程,而淡化情节,如王蒙的意识流小说《风筝飘带》以及昆德拉的一系列小说等。
成功的小说情节,应该具备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一是生动,即情节的传奇性和传神性。优秀的传奇性情节将人生的理想、浪漫的情怀、成功的渴望熔铸于现实的人情世态、真实的矛盾冲突、平实的生命活动之中,创造出极具艺术感染力又能赢得读者认可的人生画卷。在《基督山伯爵》、《水浒传》等故事小说中,传奇美成为情节最夺目的光彩,文本中通过外化的动作、行为及其情境背景真实、细腻地透露出人物心灵的震颤反响,从而使人物性格的表现得以深化,形成了情节的传神美。二是丰富,即情节内蕴的丰富性。情节的内蕴是指作家寄寓于事件过程、行为、冲突、人物命运之中的生活感受与认识,也包括作家未曾意识到的同类成分。在赏析中,读者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审美经验,对此进行开掘、补充和再创造,使情节显示出大于思想的深刻意义,进而生成较高的典型价值。情节内蕴的丰富性以情节的现实性为基础,并借助艺术的虚构来揭示,如《西游记》、《聊斋志异》、《变形记》等作品。三是完美,即情节结构的完整性和情节进展的节奏性及其演进、组合的模式。小说情节所描绘的具体内容林林总总无限丰富,但情节的组合、传达却有基本规律和基本模式。
情节的发展和演进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情节各部分的衔接也形成了若干较稳定的组合模式。熟悉了这些模式,便可建立起一个很实用的评判坐标,有效地提高对情节的赏析能力。以下是我们了解小说情节曲折的一些常用模式。
一是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二是悬念,它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同时,悬念的拆解或许可形成突转并掀起高潮。
三是巧合,它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四是跳移,它指在表现中调整事件过程的本然顺序和因果关联,将一些重要的环节换位重组,特别是一些缘起前提性环节的后移。既可在故事前部留下空白,以形成悬念,引发思索,又能在故事尾部补填空白,消释悬念,给读者以恍然大悟后的快意。
五是串联,它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六是并联,它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优秀的艺术家在建构小说情节时,总是充分运用多种艺术方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出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产生情节的审美效果。
(三)环境:人物成长的舞台
小说作为一种时空艺术,环境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物作为小说叙写的主要对象,那么,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并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环境是小说表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展示,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用高尔基的话来讲即是有“风景画”和“风俗画”的区别。
自然环境包括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自然环境提供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出小说特定的氛围。它不仅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范围存在,而且常常与小说人物的情感密切相关,《红楼梦》中,同是月夜,贾府兴盛时它是“银光雪浪……上下争辉,水天焕彩”,而贾府败落时它是“桂花树下,呜咽悠扬,吹出笛声来”。可见自然环境在小说中是人化的自然、风格化的自然、审美化的自然。
社会环境是环绕在人物周围的社会关系与民风、民俗的总和。没有一种文学样式能像小说一样,可以为读者提供完整细致的人生画卷。世界上一切有形无形的客观存在,小说都可以表现。小说可以自由酣畅地铺陈,不但表现生活的激流,还留意生活的涓涓溪流。小说在旨趣、情境、人物性格和生活关系的各个方面显得丰富多彩,具有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
总之,小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作者现实生活审美化的对应品,都与小说人物发生这样和那样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客观存在。
四、小说鉴赏的方法
(一)人物的鉴赏
1.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介绍来把握人物
人物是小说形象的主体,而对人物的塑造不外乎是直接概叙和间接表现两种主要方式,在克林斯·布鲁克斯等编写的《小说鉴赏》中称为“概括性表现”和“戏剧性表现”两种。直接概叙是指作者直接揭示人物的身世、经历、性格、心理和神貌的一种表现,而且往往以概括叙述的形式出现。然而写人更多地运用间接表现的方式,它是对人物的内外状貌作具体形象的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其自身的行动来具体展示。间接表现人物的技巧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因此,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与评价这种概括性的叙述去把握人物,也就成为我们鉴赏小说人物最为直接的一个步骤。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中,一开头就对二诸葛和三仙姑做了这样的直接表现:
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二诸葛原来叫刘修德,当年做过生意,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三仙姑是后庄于福的老婆,每月初一、十五都要顶着红布摇摇摆摆装扮天神。
从这里的介绍中我们对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性格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小说的叙述语言对于读者解读人物形象也很有帮助。如沈从文的《边城》以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在理想化的牧歌情境中生动地表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又如狄更斯在小说《穷人的专利权》中,运用叙述性语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毫不夸张地记录了工人老约翰二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他勤劳朴实,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二十年搞出一项工艺发明,却因为申请专利权,被弄得几乎倾家荡产。语言的叙述,像一面镜子,照见英国统治机构的腐败黑暗。老人没有文化,但作家借他之口所唠叨出来的内容却能够令人深思。
2.从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
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和心理描写是小说刻画人物的直接方法,即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俗话说“言为心声”,一方面,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白,至于作者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不用说了。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也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同样不能忽视。鲁迅的《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都非常精彩。对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是这样的:“浑身黑色的人”,“眼光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小说的行动描写也非常突出,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从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得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3.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
鉴赏小说时还应通过小说的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性。林文和在《文学鉴赏与写作》中说:“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轨迹,是一系列有利于展示人物性格的大小事件的连贯有序的组合。”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写道:“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的成长和构成的历史。”事因人生,人以事显,人物形象只有在生动、复杂、完整的情节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小说刻画人物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有发展,有变化。同样,小说的鉴赏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我们不了解《红楼梦》中林家家道中落、支庶不盛,林黛玉早年丧母、年少多病,就很难理解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复杂心态。契诃夫在《变色龙》中就是以“狗主人究竟是谁”为情节线索,一次又一次地变化这一情节,塑造了奥楚蔑洛夫这样善于随着狗主人身份的变化而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变色龙式的典型形象。又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写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在狼狈逃命时却三次仰面大笑:一笑孔明、周瑜无谋,二笑两人少智,三笑他们无能。逃脱后反仰天大恸:哭郭嘉早死,己不听其劝。这里三笑一哭,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三笑刻画出他惊魂甫定又不失常态,以笑鼓舞士气的乱世枭雄的气魄;也显示出他的刚愎自用,惨败时仍不忘显示自己的自大特点。一哭则是他败后反省,痛定思痛的心境反映,他哭的是死去的郭嘉,骂的是活着的众谋士。
4.从人物活动的环境来解读人物
鉴赏小说时还可以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进而解读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茅盾指出,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环境不仅是人物生长的土壤和表演活动的舞台,而且是人物创造的对象和结果——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活动,受到典型环境制约,同时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进而希望改造环境。因而把两者联系起来分析,有助于了解并掌握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思想,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人物形象的社会深刻性。如《红楼梦》写几位贵妇人的居室。贾母位尊,因而“住上房”,“配上大箱、大柜、大桌子、大床,果然威武”;王夫人的正内室“轩昂壮丽”,突出其主持荣国府的地位;邢夫人居住的“正房厢庑游廊,悉皆小巧别致”,显出了屈居人下的身份;凤姐住处则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得近乎浮靡,既表现了她媚俗而张扬的个性,又显示出她深受贾母宠爱的特殊地位。这些描写鲜明地体现出了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读《孔乙己》中交代的环境——清末江南的咸亨酒店,实际上它是当时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科举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正是这样的社会造成了孔乙己精神上的麻木不仁、迂腐不堪,以及生活上的好喝懒做。
(二)情节的鉴赏
1.理清线索,把握情节的来龙去脉
一般而言,故事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部联系的,这种内部联系也是贯穿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我们在鉴赏小说情节时,只要找到这条贯穿整个作品的线索,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容易把握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小说等叙事文学作品中,情节线索并不是指我们一般而言的什么时间线索、空间转换线索等,而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在《小二黑结婚》中,以小二黑、小芹为代表的渴望婚姻自由的新一代农民与以二诸葛、三仙姑和金旺兄弟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冲突,就是贯穿这篇小说的情节线索,作品中所有事态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一基本矛盾冲突来展开的。明白了这一点,整个情节的发生发展也就理清了。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寻找小说等叙事作品的情节线索,一般来说,就是寻找构成作品主要内容围绕主人公的基本矛盾冲突。也有一些内容比较复杂的作品,除了主线以外还有副线。通过几条线索彼此更迭,相互交织,可以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盛衰兴败作为全书的总纲,同时还安排了三条重要的情节线索:一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与以贾政等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矛盾斗争,这是主线。再就是以晴雯、鸳鸯为代表的被压迫奴隶与以贾政、贾母等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钩心斗角,这是两条副线。整部作品就是以这样几组基本矛盾为重要线索而织成一幅庞大的网。小说情节的鉴赏,如能抓住情节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大局,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意图。
2.以事见人,透视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应相一致,而且二者相互依存。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所构成的矛盾冲突决定着情节的发展,情节的发展又是人物性格成长所构成的历史。所以,小说情节的鉴赏应把人物性格和情节联系起来分析。《孔乙己》中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周围的人对他嘲笑,与他争辩的情节,正是要表现他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孔乙己教“我”写“茴”字的四种写法和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则又是表现他的自傲和善良的性格;孔乙己被举人家打折腿后爬着到酒店喝酒,又谎称腿是跌断的情节,则表现了他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好面子的弱点。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对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阅读鉴赏时一定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3.见微知著,涵蓄细节的内在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若干个场面构成的,而场面又由很多的细节组成,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小说。这是因为细节是构成小说艺术形象的最小的细胞,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差异往往就在那些细枝末节之上,小说的生动之处,也常常就是那些富有特征的典型的细节描写。从这点上说,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鉴赏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于细微之处挖性格,显示个性是描写的宗旨,而显示个性的重要手段就是细节描写。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往往可以深度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凡读过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人,有谁会忘记作者关于严监生临死前的那段极具讽刺的细节描写呢?在展开老地主严监生“临终”这一情节时,作者这样写道: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未曾见面?”他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摇了几摇,越发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子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个中原因直到小老婆赵氏说破,挑掉了一根灯草后,他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没了气”。一个家里钱过万贯,米烂成仓,仆童成群的人,却因为灯盏里点着两根灯草,恐费了油而不肯断气。其吝啬程度之深,实在令人瞠目结舌。我们在分析严监生的形象时,只要抓住了“伸”、“摇”、“睁”、“狠摇”、“指”、“点一点”等精彩的行动细节,把握这些细微差别,就不难挖出他的典型的性格特征——悭吝成癖,至死不改。
4.品味技巧,领会情节的艺术匠心
小说情节的生动曲折、波澜起伏和扣人心弦,应该说是所有优秀小说的显著特点。什么地方是伏笔,什么地方是照应,什么地方是有助于塑造人物的精彩描写,哪些地方是游离于情节之外、荒诞不经的“噱头”等,都要细细加以赏析。例如《项链》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帖,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成功之路。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鉴赏这样的情节,我们不仅要注意情节本身的变化,还要注意发掘情节所喻示着的主题意义,同时,又要注意作者在组织情节时所显现出的胸有全豹、高屋建瓴的艺术特点。
(三)环境的鉴赏
1.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明末文学家王夫之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一切描写景物的文字都在于写作者之情意。所以,我们鉴赏小说,就应注意从环境的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在更多的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的行动和命运以及刻画人物的性格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如《药》中关于社会环境的描写。写刑场上围观杀人的场面,那些“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写茶馆里那些为革命者挨打叫好,认为革命者鲜血被吃是好事的茶客;由这些人组成了社会背景。又如点油灯、用洋钱、士兵衣服上的大白圈、上坟摆菜饭化纸钱等,都渲染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
2.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小说环境,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与小说人物的思想与行动均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因为小说是以写人为中心,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始终是最为基本的任务。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必须要注意把握环境与人物的关系,努力发掘它深刻的思想意义。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前者叫正衬,后者叫反衬。如《药》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小说开头写“乌蓝”的天、“青白”的光、“灰白”的路,渲染了冷峭、阴森的气氛;小说最后写“分外寒冷”的天气、“支支起立”的枯草、“愈颤愈细,细到没有”的声音和“铁铸一般站着”的乌鸦,突出了悲凉、阴冷的基调。小说写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后,“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不仅写出了老栓的心情,而且通过反衬,使后来小栓的死显得更加凄凉。
3.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创造
小说感染读者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家特别注意创造一种特有的小说氛围,而创造小说氛围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环境描写的渲染和创造来加强的。鲁迅小说《药》的开头是:“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在华老栓为儿子买“药”走在街上时:“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这样的自然环境给人以死气沉沉、非常压抑的感觉,使人感受不出一点生命的活动。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我们还会进一步感受到1907年革命者秋瑾被害后的那种沉寂冷肃的氛围。当然,把握小说环境描写的氛围,其目的仍然在于更好地理解主题,理解人物。
4.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因为小说以写人物为中心,而人物与环境的紧密关系又导致特定的环境可使人物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动机,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在反映更为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小说中,环境是人物命运形成和演变的客观条件和原因,特别是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更是强调“这一个”环境中的人,强调环境对人物及情节的影响和决定作用,因而环境在小说中的这种推动作用会更加明显。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还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出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讲话,从而促使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的道路。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页。
[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