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文史百科/小说理论史·“中间人物”论

小说理论史·“中间人物”论

是作家、文艺评论家邵荃麟关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论主张。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在会上针对当时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上的机械、简单的倾向,提出在塑造好英雄人物的前提下也要“写中间人物”。他说:在生活中,总是“两头小,中间大,英雄人物与落后人物是两头,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应该写出他们的各种丰富复杂的心理状态。...

是作家、文艺评论家邵荃麟关于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一种理论主张。1962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邵荃麟在会上针对当时小说创作中人物塑造上的机械、简单的倾向,提出在塑造好英雄人物的前提下也要“写中间人物”。他说:在生活中,总是“两头小,中间大,英雄人物与落后人物是两头,中间状态的人物是大多数,应该写出他们的各种丰富复杂的心理状态。”他指出,“描写他们是很重要的,矛盾往往集中在这些人物身上”。不久这一创作主张即被称为“中间人物”论,并被批判为“丑化工农兵”,是“反对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塑造英雄人物这一中心任务”。后来被林彪、江青在《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诬为“反党反社会主义文艺黑线”的“代表性论点”的所谓“黑八论”,其中就包括“中间人物”论(其它是:“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反火药味”论、“离经叛道”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对所谓“黑八论”作了重新认识和评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