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理论史·脂砚斋
《红楼梦》最早的鉴赏者与评论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早期抄本上的批语署名,有脂砚斋、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以脂砚斋最多。他可能是砚石“脂砚”收藏者的笔名,生平不详,从众多评语来判断,他当是曹雪芹的至亲好友。他了解曹雪芹的身世、思想、性格,熟知《红楼梦》的写作情况,甚至参与了创作和修改,所以还能提供原稿80回后的一些情节要点。以脂砚斋为代表的“脂评”,最早研究和总结了《红楼梦》的艺术创作成就和经验,高度评价了《红楼梦》“真可破历来小说窠臼”、“真可压倒古今小说”的历史地位。和曹雪芹一样,他强调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要“耳闻目睹”,“亲身经过”,才能反映社会生活。他还强调创作必须进行艺术虚构,而关键是要符合生活的“情理”,是“真正情理之文”。他也提倡艺术创新,极力反对当时小说中“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公式化、概念化和绝对化的倾向。他高度赞赏《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写一人换一副笔墨,另出一花样。”对宝、黛的典型刻划更是推崇备至,指出贾宝玉是“不独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古今所有小说传奇中亦未见”的独特的“这一个”。对《红楼梦》的情节结构、语言、细节描写也都作了初步评论。脂砚斋对“红学”有开创之功,对后世阅读和研究《红楼梦》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