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杂记》(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笔记小说(散记)。清余怀(1616—1696)撰,参见附录小传。三卷,卷各一篇 (内分多则)。本书流传广远,除各种单行本外,还收在《说铃》、 《龙威秘书》、 《昭代丛书》、 《虞初新志》等著名的丛书、 选本中。
本书看似为《北里志》一类记载挟妓冶游的作品,常被目为“香艳”之作。实则通过南京曲院在明清易代前后的变化,寄托了作者难言的亡国亡家之痛,含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作者在前言中说: “郁志未伸,俄逢丧乱,静思陈事,返念无因,聊记见闻,用编汗简,效东京梦华之录,标厓公蚬斗之名,岂徒狭邪之是述,艳冶之是传也。”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各卷具体内容大致如下。第一卷《雅游》,记载南京妓院的“盛况”,诸凡曲院的环环、居室、陈设、服食、活动方式、生活习俗等均有记述。第二卷《丽品》,是当时名妓的小传。其中尤为著名的有李十娘、葛嫩、李大娘、顾媚(横波夫人)、董白(小宛)、卞赛(玉京)、顿文(琴心)、马娇、王小大、李香(香君)、王月等数十人。第三卷《轶事》,记载文人、艺人、狎客、假母等人的遗闻逸事。其中较著名的人物有冒辟疆、张明弼、柳敬亭、徐青君、 李贞丽(李香和假母)等。
作者主要用下列方式,以这种“香艳”内容来寄托自己的亡国亡家之痛。一是将易代前后的繁盛与萧索做对比的描写。在前言中作者概括的写道: “鼎革以来,时移物换,十年旧梦依约,扬州一片欢场,鞠为茂草,红牙碧串,妙舞清歌,不可得而闻也。洞房绮疏,湘帘绣幕,不可得而见也。名花瑶草, 锦瑟犀毗,不可得而赏也。间亦过之,蒿黎满眼,楼馆劫灰, 美人尘土,盛衰感慨,岂复有过此者乎?”对此,文中又随处加以点染,有时还引钱谦益、吴梅村、王渔洋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做为印证。 《雅游》中引述了王渔洋的《秦淮杂诗》: “内院风流数顿杨,梨园往事泪沾裳。樽前白发谈天宝,零落人间说十娘。”然后说, “录之以当哀丝急管”。象这样的“伤今吊古, 感慨流连”之情,成为全书的主调。其次,在为妓人等辈立传时,主要不是品评她们的容貌和技艺,而是充满同情和敬重的记述她们的瑰节奇行,不幸的身世。而她们的坎坷际遇,又往往与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些重要人物或政治事件有关。在作者笔下,她们不是以出卖灵魂和肉体而供人享乐的贱者,而是一些志行高洁,识见超拔的绝代佳人。她们的人格与她们的处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她们是黑暗社会不义战争和统治者的残暴不仁的牺牲品。 象李香君、李贞丽就与当时的风云人物侯方域、阮大铖等有密切关系,马娇也与杨龙友有关系。董白与冒辟疆有关,后来成为冒的“闺友”,这位多才多艺、品格出众的少女,在国难、家难中,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不幸青年夭殂。世上传说,董白未死,而是被顺治皇帝夺去之后才死的。这又加重了这一人物的政治色彩。卞玉京曾想脱出“乐籍”,嫁给吴梅村,其事未果。亡国后,她出家做了道士。卞死后,吴曾写长诗悼念。顾媚历尽辛酸后,嫁给了著名文学家龚鼎孳,帮他做了不少好事。死后“现老僧相”这象征了她人品高洁的一面。这些故事也都被搬上了舞台。下引顿文小传,以见一斑。
顿文,字小文,琵琶顿老孙女也。性聪慧,略识字义,唐诗皆能上口。 学鼓琴,雅歌三叠,清泠泠然,神与之浃,故又字曰琴心云。琴心生于乱世,顿老赖以存活,不能早脱乐籍。赁屋青溪里,荜门圭窦,风月凄凉,屡为健儿伧父所厄。最后为李姓者挟持,牵连入狱。虽缘情得保,犹守以牛头阿旁边。 客有王生者,挽余居间营救,偕往饬之。风鬟雾鬓,憔悴可怜,犹援琴而鼓。 弹《别凤离鸾》之曲,如猿吟鹃啼,不忍闻也。后还故居,吴郡王子其长主张燕筑家,与琴心比邻,两相慕悦。王子故轻侠,倾金钱赈其贫悴,将携归置别室。突遘奇祸。收者至,见琴心,诧曰: “此真祸水也!”悯其非辜,驱之去,独捕王子。王子被戮,琴心逸,后终归匪人。 嗟乎!佳人薄命,若琴心者,其尤哉!其尤哉!
尽管写得含胡其词, 也不难看出,琴心的悲惨命运,完全是当时的社会邪恶和政治风云所造成的,作者的同情之心也倾泻于笔端。第三,在写文人、狎客时也往往着眼于社会政治内容,艺人张魁传最后说: “丁酉(顺治14年,1657),再过金陵,歌台舞榭,化为瓦砾之场,犹于破板桥边,一吹洞箫。矮屋中,一老妪启户出曰: ‘此张魁官箫声也。’为呜咽久之。”下边是徐青君传:
中山公子徐青君,魏国介弟也。家资巨万, 性豪侈,自奉甚丰,广蓄姬妾。造园大功坊侧,树石亭台,拟于平原、金谷。 每当夏月,置宴河房,选名妓四五人,邀宾侑酒。木瓜佛手,堆积如山。茉莉珠兰,芳香似雪。夜以继日, 把酒酣歌。纶巾鹤扇,真神仙中人也。福王时,加中府都督,前驱斑列,呵导入朝,愈荣显矣。乙酉(顺治2年)鼎革,籍没田产,遂无立足。群姬雨散,一身孑然。与佣丐为伍,乃至为人代杖。其居第易为兵道衙门。一日,与当刑人约定杖数,计偿若干。受杖,其数过倍,青君大呼曰: “我徐青君也!”兵宪林公骇问左右。有哀王孙者,跪而对曰: “此魏国公之公子徐青君也。穷苦为人代杖,此堂乃其家厅,不觉伤心呼号耳。”林公怜而释之。吾观《南史》所记,东昏宫妃卖蜡烛为业。杜少陵诗云: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呜呼,岂虚也哉!
徐青君是明代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后裔,想当年是何等的豪奢,何等的威福,一旦国破家亡,竟无立锥之地,以代人受刑来求生活。这里既有对明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没落的揭露,也寄寓了作者的离黍之感、亡国之痛。
语言简净纤丽,情感沉郁缠绵,将“大悲痛”寓于“小情事”之中,是本书的主要艺术特色。这是后来那些浅薄庸俗的浮艳之作所望尘莫及的。
本书对后世的创作,也有相当的影响。除了其中的故事、人物常常被小说、戏曲等所采用外,还出现不少续书仿作。这类作品在《艳史丛钞》、 《香艳丛书》之类的书中都可以看到。其中较重要的有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周国英《扬州梦》、俞蛟《梦厂杂记》中的《嘉潮风月》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曾对本书作了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