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隙》(小说概况_主要内容_简介)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1]善用矛,远近皆伏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2]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3]我与尔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口,忽噀其面,[4]其人愕然,刃已揕胸。[5]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噀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已洞颈。盖已陈刍狗,[6]其机已泄,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注释】 [1]濠州:今安徽凤阳一带。定远:今安徽定远县。弓手:宋初,县尉下有弓箭手二十名,缉捕盗贼。 [2]步:通“埠(bu)”,码头。 [3]尉:县令的属官,主管捕盗。 [4]噀(xun):喷水。 [5]揕(zhen):刺。 [6]已陈刍(chu)狗:意思是计谋陈旧。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供祭祀时用。《庄子·天远》说,未祭祀时,刍狗被装饰起来,祭者对它十分敬重。一旦陈设之后,人们可以践踏它,或者当做柴烧。
【译文】 濠州定远县有一名弓手,善于使矛,远近驰名,人人佩服。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兵,只是觉着和此弓手不相上下。他扬言:“如果和弓手相遇,一定要决一生死。”一天,弓手因为有事到村庄码头来,恰好小偷在集市上喝酒,无法回避,弓手就持矛上前相斗。观看的人密密麻麻,围得水泄不通。双方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进攻得手。弓手忽然对小偷说:“县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勇敢的人,你敢和我在县尉马前决一死战吗?”小偷说:“行!”弓手应声别去,一举刺死了小偷。这是因为他钻了空子,乘虚而入。又有一人曾经遇上强盗,两人争斗,双方长矛刚一接触,强盗预先含了一口水,忽然喷到那人脸上。那人楞了一下,矛已刺进胸膛。后来有一壮士再次遇到强盗,壮士已经知道喷水的伎俩,强盗仍然使用。水刚一喷出口,壮士的矛已经洞穿强盗的颈项。原来计谋一旦陈旧,天机泄漏,依旧靠它取胜而不加防备,反而会受到它的伤害。
【总案】 两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战斗必须乘隙而入,攻其不备。第一个故事从正面说明,第二个故事从正反两面说明。全篇很少议论,但“乘隙”的主旨却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