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出身传灯传》(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明代白话长篇神魔小说。凡四卷六十四则,题“逸士朱开泰选修”。明万历间杨氏清白堂刊本。
这是一部宣扬佛教的小说,记达摩出身、得道及东渡传教始末,末了还涉南北朝时期达摩弟子的宗派门户之争。谓达摩本南印度香至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姓刹利帝,名菩提多那。幼即聪慧纯笃,有志于沙门。后出家师事高僧般若多罗,多罗为更名达摩。所谓达摩,便是通大的意思。达摩尽得多罗所传如来真义,多罗圆寂后,便继承了师父的衣钵。不久,就远近闻名,人们向风从之。多罗另有两弟子,名佛大仙、佛大胜,溺于旁门小乘,分徒众,立六宗,欲与达摩抗衡。达摩与六宗论辩,众皆折服,六宗归一。香至国国王异见,不信佛法,欲毁如来三宝。达摩的徒弟婆罗提与国王论辩,国王开始悔悟,向婆罗提咨询法要,朝夕忘倦。当得知达摩是婆罗提的师父,又是自己的叔祖,便亲迎达摩至国。达摩为异见王忏罪消灾,所言皆验。从这以后异见王又崇奉如来三宝了。
达摩于国内演教六十余年,想起师父菩提多那的遗言,遂治装东行,往震旦传教。海中遇蛟伏蛟,登山逢虎降虎。历三周寒暑,方至南海,此时,正是梁普通七年庚子。广东百姓隆相迎,萧昂又具表奏闻。梁武帝遣使恭请达摩至金陵, 自己斋戒沐浴,亲出城廓迎接。倾城官商士民,争睹达摩仙姿,盛况空前。从那时起,梁武帝每执弟子礼,侍达摩左右,愿舍身事佛。天下百姓也纷纷效尤。然武帝“浮名好佛,兢兢在言语文字上探讨,及至谈禅语谒”却“漠然无得”。达摩见他点化而不悟,遂潜至江北,寓居嵩山少林寺。这时,正是魏孝明帝正充元年。
达摩在少林寺, 常面壁而坐,终日不语。人们不知他在干什么,把这称为“观壁”。面壁九年,连石壁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于寺中,达摩收了三个弟子,法名道副、道育、总持。总持系一女尼。有婆罗门僧人神光,久居伊洛,博览群书,好谈玄理,进退于儒释之间。闻达摩道行高深,要拜他为师。达摩想试试他的诚意,面壁终日,不与一语。神光立志不懈。如此效诚半月。一日大雪,神光侍立雪中不稍怠,终于感动了达摩,方与谈禅。但达摩还怕他心志不坚,直到神光断臂明志,这才收下了神光,更其名曰慧可。达摩的道行,竟还使得嵩山岳帝都深为佩服,常向他求教。
在少林寺,达摩功行圆满,欲归天竺,于是,聚集徒众,当面测试,只有慧可得其所传真髓。便又密授慧可如来正法、授楞伽经,传如来衣钵。然后,率徒众游禹门千圣寺。盖达摩于中土普施法雨,颇遭他宗僧众忌恨,竞起杀心。达摩尝数中毒药,前五次,以“业缘未备,随中随解,至六度,师安之”而不解救,端坐圆寂。
达摩圆寂后,魏有出使西域的使者宋云, 自西域回国,在葱岭遇到达摩。梁武帝闻知,亲为撰碑、祭奠,赐号圆角大法禅师。
慧可独得达摩真传,亦遭到师兄弟们的忌恨,众人正欲加害,夺其衣钵,达摩预为指示,慧可避逃。波提追之,眼见他白日飞升。
小说史上涉及佛教道教的小说很不少,但大多不过借说佛道以言他事,主旨并不在宏扬佛道,象《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便是这一类。 《达摩出身传灯传》却与上类不同,是一部纯为宣扬佛教而作的小说,跟另一部小说《二十四尊罗汉得道传》、《吕祖全传》一样,称得上是纯宗教小说。小说中释扬的佛教修真的要诀,概括起来,是不事外面作为,“一味在性灵上体认”,“在性中修证”。而拜师求道,则需有无限的虔诚,要一如那个断臂明志的慧可。
因为是一部纯宗教小说,实在难说他在思想、艺术上有多大价值。不过,有两点还是要提一提:一是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的一个极盛时期,梁武帝的笃信、虔诚,无疑是这种宗教繁盛的推动力。这部小说,在这一点上,倒是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佛教在当日的地位,在民间的影响,从达摩到南京,倾城官商士民热情恭迎的空前盛大场面的描绘中,完全看得出来:
本日车马填街,人民塞
市,一则争观人王;一则快观活佛。此时此际,沉檀扑鼻,箫管沸耳,幢幡夺目。缙绅失其贵,甲胄失其勇,
虽堂堂天子,亦不自知尊
贵,唯知达摩之大矣。
而且,与《梁武帝西来演义》不同,尽管梁武帝对达摩恭谨虔诚, 对佛教崇敬笃信, 那位朱开泰逸士,对他却颇有微词,谓其“浮名好佛,兢兢在言语文字上探讨,及至谈禅语偈,漠然无得。”二是, 《达摩出身传灯传》在客观上反映了佛教内部各宗派间严酷的门户斗争。在天竺,达摩与六宗的辩论反映了这一点。至中国,他又六次遭到同是佛教徒的人的毒害,终于圆寂,他的高足慧可,实也是死于其师兄弟之手的,这更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