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猎滨外史》(小说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历史小说,五回,未完。侠民著。载《新新小说》第一、三、五、六号, 清光绪三十年(1904)至三十一年(1905) 出版。前有作者《自叙》一篇。
“菲猎滨”,今一般作“菲律宾”。作者在《自序》中说,他写此书的动机,是想通过描写菲猎滨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斗争, 以其侠勇来激励中国这个“东亚病夫”,即使惨遭失败,也比任人宰割要强得多。因为菲国的情形正是与我国“同病”,所以感念益深,“信笔写去,是泪是墨、是人是我,模糊影响,即著者亦不暇自辨”了。
小说没有写完。已成的五回中,写了菲人勃列佛组织喀提普朗会的反抗殖民运动,因被“狗奴”出卖而遭到镇压, 流血遍地。事后严事搜捕余党,引出一批谋求独立自强、同仇敌忾的英雄来,有大律师比纳、富绅亚普黎及其子“菲猎滨将来的一尊救世主”亚圭拿度、“菲猎滨的卢骚”李莎等等。第五回结束时,李莎正游学在美国,跟一个同情菲国独立运动的英国姑娘进入了热恋状态。
作者意在把菲人的救国热情和智慧、方式传达给国人,除了在序中声明外,在小说中也是用议论和批注、回后总评等方式再三致意,如第一回后自作评语:
外史氏曰:菲猎滨之有喀提普朗会,与吾国庚子之义和团,同为民族之争战,此乃世所公认。其排外一也,其误听邪说以符咒御枪炮一也。然喀提普朗会终得志士改正成革命之健军,而义和团则鸡鸣狗盗暴动一时,蹶不复振,为世僇笑。二者相去固不远哉!是在国民之有人与无人耳!
作者对义和团的看法是否正确,其史识是否真的高明,这是另一问题,而他在满腔激愤地叙赞菲猎滨人民的英勇斗争时,其目光一直关注着中国,这一点却是十分明显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小说文字激昂起伏,铿锵不凡,可谓掷地有声,而其间又渗透着热泪, 一唱三叹, 读来回肠荡气,只觉一片墨泪横流,一团侠气郁勃,小说正文前有一阙《西江月》词,道得正好:
半幅鲜妍历史,泪痕糁和血痕,英雄儿女总销沉,赢得千秋遗恨。 借取他人杯酒,来浇块垒胸襟,真真假假漫评论,怜我怜卿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