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长篇讲史话本。一名《吕望兴周》,为元至治(1321—1323)年间建安虞氏刊行的讲史话本《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原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发行,今有一九五六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作者不详,大约是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的底本。
全书根据商、周两朝交替的历史、铺衍了周文王及武王替天行道、伐纣灭商、建立周朝的故事。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叙苏妲己原是一九尾金毛狐,附身于苏护之女身上,冒充苏女进宫诱惑纣王,并日益得宠。仙人云中子识破宫中妖气,入见纣王,进宝剑除妖,但纣王不听。在妲己的唆使下,杀死皇后,加害太子,并作酒池肉林,炮烙铜柱,杀人取乐。纣王如此荒淫无耻,作恶多端,西伯数谏不听。而太子殷交遇救后梦神赐破纣斧,毅然反纣。中卷记叙了纣王的种种暴行。为了讨妲己欢心,他剖剔孕妇,斫胫看髓。西伯被囚禁里,比干苦谏遭剖心。纣王的倒行逆施终于导致众叛亲离,黄飞虎反纣。下卷记叙了西伯终于脱禁回到西周,遂聘请姜子牙出来助周。文王死后,武王即位,拜神术高强的姜子牙为师,兴兵讨伐纣王,纣太子殷交也助武王以伐无道。经过激烈的战争,武王终于入朝歌,在历数纣王十大罪之后斩纣王、妲己于太白旗下,建立了周朝。
作品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和残暴。书中对纣王涂炭生灵的种种罪孽作了详细的描述和激烈的谴责。周武王顺天应人举兵讨伐,义正辞严地声讨纣王十大罪状,把以纣王为首的黑暗势力一扫而尽。小说肯定了武王伐纣的正义性,表现了反对暴政,拥戴明君的仁政思想。
本书是明代长篇白话小说《封神演义》的蓝本,在小说的源流上有重要意义。赵景深曾将二书之异同列表比较,认为《封神演义》 “只是把平话的故事放大而且加上琐细的描写罢了,其间互相吻合的痕迹是一看就知道的” (《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值得注意的是,产生于民间的话本小说较《封神演义》更多地代表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譬如,纣王太子殷交在纣王欲杀未遂并得以逃脱之后,毅然助周伐商,最后自告奋勇地亲手处死了暴君父亲和妲己,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但话本却大胆地肯定了这一大义灭亲的做法;又纣王不听西伯的苦谏,反而为了讨好妲己将西伯之子百邑考斩为肉酱,并送给囚禁在里的西伯吃。文王时刻不忘杀子之恨,临死前还叮嘱武王:“只不可忘了无道之君,与百邑考报仇”,具有鲜明的斗争性,封建正统忠君思想比较淡薄;另外,对于反对武王伐纣的伯夷、叔齐,话本持嘲讽和否定的态度。文中有一首诗云; “让匪巢由义亦乖,不知天命匹夫灾。将图暴虐诚能阻,何事崎岖助虐来。”称二人为不知天命的匹夫,并指出讨伐无道是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反对伐纣,实是助纣为虐。这一鲜明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这些具有进步性的观点,到了《封神演义》中都作了截然相反的改动,使之纳入了封建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统观念的轨道。这说明出自民间文人的文学作品较之文人的创作具有更多的反抗性和民主性。
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成为说话人讲史时的重要题材。为了吸引听众,还吸取了很多民间传说加以渲染,带有浓厚的神异色彩。如九尾金狐吸苏女魂魄,姜子牙收复五将的神术,已含有较多神怪的因素。这种人鬼掺杂、虚实并行的写法,成为明代《封神演义》中神争鬼斗的基础。行文简单,但不乏活泼,富有民间传说的俶诡趣味。从影印本看,文字有讹误,较多地保留了未经加工的原始面貌,是今天研究宋元话本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