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梗概_内容介绍)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见《警世通言》第一卷。
故事源出《列子》、 《吕氏春秋》、 《韩诗外传》、 《新序》等。略叙:俞伯牙从长江坐船回家,见两岸景色壮观,抚琴抒怀。悠扬的琴声,引来了樵夫钟子期。俞伯牙始则认为夜静更深的悬崖下,是不会有知音的。但他听了钟子期畅谈乐理后,认定是遇到了真正的知音。两人抵掌促膝,侃侃而谈,并结为弟兄。风顺天清,将开船前行。俞伯牙和钟子期相约明年中秋节,再到此地相会,遂依依不舍离别。一年后,中秋佳节来临,俞伯牙践约重游旧地,但不见钟子期前来迎接,一路寻访而去,才知他已病故。俞伯牙来到坟前,抚琴致哀,乡人鼓掌大笑,俞伯牙更增失去知音的痛苦,愤而摔琴。
小说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由陌路相逢到结为知交的故事,抨击了“势利交怀势利心”、“于今交道奸如鬼”的世态人情,提出了交友的原则:相知。小说赞扬的主人公俞伯牙,虽是封建文人,但那种“知音说与知音听,不与知音不与谈”的思想,固然带有士大夫阶级自命清高、鄙视劳动者的某种成分,但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腹心相照”, “声气相求”的友谊观,值得称道。它是我们民族的优良美德之一。
小说描写的俞伯牙和钟子期,在相互映照中显现出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作品叙述两人结识相交的过程层次分明,非常生动。俞伯牙先是“大笑”,对钟子期的“才情”表示怀疑。当钟子期出言不俗,凛然批驳他“出言谬矣”后,他“回嗔作喜”,问他弹的曲名。钟回答后,他“大惊,推琴而起,连呼‘失敬’”等等。人物的鲜明性格,在这故事情节的层层推进中凸现。
“琴”,是小说的主要道具。两人由“琴”而相交,俞伯牙摔“琴”而骤起高潮。它是全部情节发展的纽结点,对结构小说有鼎足之力。
小说语言雅洁、飘逸,能和描写的情景融为一体,有着较强的表现力。如描写樵夫钟子期,只用了二十字: “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就勾勒出明晰的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