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风度与容色
风度与容色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仁心、义理、礼行、王道、天命这些对于人、对于君子的道德教化、秩序规范的要求,同时,也注意对于人的举止、言谈、姿态、容色、气度、形象与英语里称为body language——肢体语言的修养与要求。
儒家对贵族的仪容要求是:“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礼记·玉藻》)就是说脚步稳重、垂手谦恭、目光端正、口舌掌控、发声文静、头颅竖直、神气敬肃、站立舒适、表情端庄。
孔子对风度有极简的概括:“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对学生温和而又严厉,也就是说,他与人为善、仁厚耐心,同时,又是非分明、大义凛然、绝不含糊,他可不是老好人。他威严,有权威,有自信也有力度,所以有威势,但他不是意气用事,不是咋咋呼呼,他不是猛打猛撞,没有侵略性伤害性,他的威来自正当正义坚持坚强,他正正经经,规规矩矩,认认真真,他前后一贯、胸有定数、神态安详。
《论语》还讲:“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孔子在家闲居的时候,舒展从容,齐齐整整,精神欢愉,心情美好。闲散时候,人容易懒散,容易任性,难以免俗,有时混乱不洁,有时稀里咣;家居而能够做到清爽光朗,优雅健全,井井有条,从容有致,并不容易。也就是说,即使在最放松的条件下,不要对己对人对世界对生活流露出负面的姿态,添加上负面的元素来。
风度不仅在于姿态、举止、谈吐、肢体语言,还要讲究容色,即面部的表情与气色。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篇第二》)
《论语》上这一段是孔子给弟子子夏讲“孝”,孔子说,尽孝,最难的是面容气色,是对父母的态度。有活帮着父母干,有食物尽着父母先用,这就能算孝了吗?(如果你态度不好,拉着长脸,露出不耐烦的样子,那还是孝道吗?)
这一段话生动亲切,举一反三,孝是如此,其他美德也是一样。你学道德,行仁义,做好人,示天下,必须是心悦诚服、心情愉快、自然而然、真情流露;而不是勉为其难、久而生厌、心有旁骛、支应对付,更不是口是心非、心有厌弃。讲得太好了。
年轻的一代向老一辈人尽孝,助工推食,好说,不嫌烦,不强调自己日理万机、时间宝贵,就不那么容易了。
很奇怪,现在网络上出现了“颜值”一词,迅速流行,反映了一切美好与珍重都有其值,生存、人权、民主、自由、仁义、道德,都是价值,都是可以用商道词语来表示的。而经济学的定义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在流通过程中所取得的转化形式。商品则是用以交换的产品。现在,长相也有价儿了。
在中文里,毕竟有一个品字。可惜的是网络知道忽悠颜值,却不那么懂得用颜品、容品、品相、品类、品质来说明值得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