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16章 致虚极》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16章 致虚极》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第16章 致虚极【原文】致虚极,守静笃[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2]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谓复命[3],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4]。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5],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6]。【译文】我虚心到极点,切切实实安静下来,从而在万物并起之时,我观察到了万物发展过程的重复:天下万物蓬勃生长,然后各自回落到其根部,...

第16章 致虚极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2]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谓复命[3],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4]。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5],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6]。

【译文】

我虚心到极点,切切实实安静下来,从而在万物并起之时,我观察到了万物发展过程的重复:天下万物蓬勃生长,然后各自回落到其根部,落到根部就静下来了,静就是复命,复命就是回归常态。知道常态是什么才叫明,不知常态是什么,乱作为往往出错。认识到常态的面貌,面貌才公允,面貌公允了才有机会追求认识全面,全面的认识构成天,天遵循科学规律,遵循科学规律才长久,才终身不出问题。

【注释】

[1]《说文》解释:“笃(dǔ):马行顿迟也。顿如顿首,以头触地也,马行著实而迟缓也。”踏实,切实,认认真真。

[2]芸芸(yún):蓬勃生长。

[3]复命:《左传·宣公四年》有:“遂归复命”。执行命令后回报。

[4]《说文》解释:“凶,恶也。凶者,吉之反。”

[5]全:篆文从入从王(玉),可能表示刚交纳来的完整无缺的玉。

[6]殆(dài):危险;疲乏。

【翻译说明】

1.根、静、复命、常、明

本章对我们理解老子的思想起到决定性作用,它让我们认识到,老子的思想其实就是发展观,老子的万物其实就是生物。

老子提到了几个概念:根、静、复命、常、明,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这样:“根”就是根部,是万物生长的出发点,比如树的树根。“静”是不生长,停止生长。“常”就是经常,多数时候。“归根”就是“回到根部”。“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就是“回到根部就安静了,就停止生长了,这也是复命”。“复命曰常”就是“回到根部复命后,也就回到常态”。“知常曰明”就是说,知道“常态”是什么,知道常态下该干什么,叫明。

以上说明可能还不清楚,以谷子为例:

谷子是稻谷的种子,停止生长,是静的;谷子埋在泥里,生根发芽长出稻苗;稻苗分蘖长成稻秧;稻秧再长出稻穗;稻穗长出谷子;谷子成熟;最后成熟的谷子落到地上,落回到稻子的根部,这叫“归根”,回到它被埋到土里之前的状态,从而为生命的下次重复做好准备,“归根”如同被派遣出去履行使命的使者,回到其出发点“复命”。

在从谷子到稻苗到稻秧到稻穗到长出谷子到谷子成熟,再到谷子落地归根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谷子以种子形式存在,停止生长,存世时间最长,因而叫常态,“复命曰常”。谷子在常态停止生长,是静的,不茂盛,不争奇斗艳。当这个道理被用到人身上时,就知道人的常态应该是休息,不作为,不争强斗狠,即低调。低调就有德。知道自己平时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才是明白人,所以“知常曰明”。

如果“不知常”,想让谷子天天长,不顾季节,在冬天把谷子埋在泥里,谷子就会烂,“妄作凶”。

知道了谷子的常态,就知道花生、芝麻、白菜等的常态,才会知道很多物种“常态的面貌”,这样的面貌才不会是个人观点,“容乃公”。每个物种的“常态面貌”知道了,才能知道全部物种的全部“面貌”,“全乃天”,天再大,也得遵循“科学规律”遵循“道”,“天乃道”(见第82章/六/特点2)。知道了万物的成长规律,知道了万物的“道”,就不会在冬天种稻子追求高产;知道了“人的常态”,就不会不按时间作息,就不会暴饮暴食,就不会危险,就“道乃久,没身不殆”(见第82章/六/人与规律的关系)。

把上述道理移植到治国上:人类社会的常态是清静(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妄作妄为,今天要民众干这明天要百姓干那,民怨沸腾,天下必乱,因此,圣人应该无为。

2.曰

这里的几个“曰”字对理解本章内容干扰很大,一般地,人们看到语句中含有“曰”字就断定该语句为定义语句,在这里,它实际上不是定义语句的标志。

3.常

在《道德经》中有30个“常”字,其中,这一章所说生物的“常态”(多数时候的状态)是指以种子形式存在的状态,是不生长的状态。第52章则说,人的“常态”是处在名分所给予的状态。也就是说,作为,突破名分,生长,都是“偏离常态”的,“失常”的,在这失常的状态,植物争奇斗艳,人则争强斗狠。见第87章。

【中心思想】

知道万物的常态是静,就不会乱作乱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