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道德经《第57章 以正治国》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道德经《第57章 以正治国》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第57章 以正治国【原文】以正治国,以奇[1]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2]讳[3]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4]巧奇物泫[5]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译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休养生息争民心。我怎么知道应该这样呢?根据就在这:为了教化百姓,提倡祭...

第57章 以正治国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1]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2]讳[3]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4]巧奇物泫[5]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休养生息争民心。我怎么知道应该这样呢?根据就在这:为了教化百姓,提倡祭祀,导致天下忌讳越来越多,老百姓越来越穷;为了征伐他国大动干戈,扩充军队打造兵器,导致民间利器越来越多,国家越来越乱;为了提高效率,豢养大批专职门人发展技术,导致人们技巧越来越多,奇物越来越层出不穷;为了与他国竞争,整顿纲纪,导致法令越来越清晰,盗贼越来越多。这一切就因为君王太有为,太辛劳,太勤奋,好恶太分明。所以,圣人说,我无为,则人们自动教化,我好静,人民就自动清静,我无所事事,则人们就自动富足,我无所喜好,人们就自动朴实。

【注释】

[1]《说文》解释:“奇,异也。不群之谓。”

[2]《说文》解释:“忌,憎恶也。”就是因风俗习惯或权势而对某些语言或举动有所顾忌。

[3]《说文》解释:“讳,忌也。”

[4]《说文》解释:“伎(jì),与也。与者,党与也。俗用为技巧之技。”

[5]《说文》解释:“泫(xuàn),湝流也。”水连续流而不是断续流的样子。

【翻译说明】

1.文章的结构

我们先放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从这篇文章的结构看,“故圣人云”前后各四句,互相之间刚好构成互逆关系,也就是说,“故圣人云”后的四句,是从前四句所描述的问题中总结出来的。这样,整章的思路就清楚了,自然,该怎么理解,怎么填充逻辑关系转折词、句就清楚了。

2.“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与“我无为而民自化”之间的逻辑断点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与“我无为而民自化”互逆,也就是说,“我有为而化民”导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这只有一种可能性:教化民众,提倡祭祀。提倡祭祀导致厚葬之风盛行,厚葬之风盛行导致民众贫困。这个推测还可以用孔子及其弟子以主持葬礼为生这个事实加以佐证。其余三组句子,不再赘言。

从“我无为而民自化”可以看到,在老子的思想中,教化民众属于君王“有为”的一种行为。见第65章和第89章。

3.我好静而民自正

这里的“正”与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之间存在很强的逻辑关系,所以我们把这个“正”翻译成“清静”。

4.以正治国

这句是不是应该翻译成“以清静治国”呢?不行。其一,“清静为天下正”的“正”是“真实面貌”的意思,但是“天下真实面貌”不只是“清静”,还有其他方面;其二,“真实面貌”的意义是从“正”的第一个词义“标准”引申来的(见第45章关于“正”的分析),天下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除了君王能定,民众能共同定,其他人都不能定,老子显然不提倡君王定,那只能由民众共同定。

所以,“以正治国”就是“用正确治国”,什么是正确的呢?这要看标准是什么。对国家来说,也就是对人之所为来说,人之所为不是物之事,是人之事,人之事对不对就看民众认可不认可,民众认可的就是正确的,所以,“以正治国”就是依据民众意愿治国的意思,即以民意治国。正好,“故圣人云”后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四点,恰好是天下普通百姓的共同意愿。

5.以奇用兵

上面引述《说文》的解释,“奇”是少的意思,通过第45章我们知道,“正”的本义跟“奇”并不是字义相反的两个字,然而,通过上面分析,“正”有民众意愿的意思,民众意愿当然是多数人的意愿,即,“正”有多数人的意思,这样,从民意角度看,“正”和“奇”是词义相反的两个字,多数人认可的就是“正”的、“正确”的(正因如此,有法不责众之说),不是多数人认可的就是“奇”的,错的,即“奇”就是错。

老子在2500年前就把“以正治国”和“以奇用兵”对比在一起,我们不能不钦佩他思考问题之透彻。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奇”虽然在打仗时制胜机会大,但是,正如孙子说的,兵道诡道,诡道就是邪道,诡道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不是用来对付大众的,不是用来对付同事的,更不是用来对付家人的。

6.取天下

“取天下”可以翻译成打下天下,也可以翻译成得民心,不今天要百姓修水利,明天修运河,很容易得民心。

7.人多伎巧奇物泫起

很多人把“伎巧”翻译成奇淫巧技,这是担心与科学技术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这个事实矛盾,在老子年代,技术的作用没现在大,那时多数技术只是制造一些小东西满足人们好奇心,属于声色犬马,在老子看来,不是正面的东西,所以他反对技术。

8.我无欲而民自朴

《说文》解释:“欲,贪欲也。”《荀子·正名》解释:“欲者,情之应也。”荀子的解释没有“贪财”之意,我们采用这个解释。因为“贪财”民只会变穷,不会变不纯朴。君王没有自己所好,民就不会逢迎,不逢迎就不扭曲自己原有的样子,纯朴就是原有的样子。

9.本章的思想

本来关于这一章的翻译说明到此为止,已经够了,但是,当我们试图用“以民意治国”书写译文时,还是犹豫了,虽然“以民意治国”与“故圣人云”后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这四点在逻辑上一致。但是,“正”字所表达的意义比民意多,“正”还有与实事对比时符合得好的意思,人在描述事实的过程中不掺入个人好恶,保持正确,保持与实事一致为直(见第22章注释[2]),即正直,与实事对比时符合得好,也叫实事求是。治国中,正直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极其重要,全国上下讲真话干实事才能服人,正直态度和实事求是精神不能丢。

另外“正”还有精确的意思,对任何事,精益求精的精神非常重要(见第60章),它是一国国民做事是否认真,所生产的产品是否精密,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的关键,这也不能丢。

把“以正治国”仅仅限定在“以民意治国”上,使得“以正治国”的内容变得狭窄,从“正”揭示出来的“正直”、“实事求是”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恰好是我们国家发展科学技术过程中极其需要的精神。幸好老子没有用“以民意治国”而用“以正治国”,它使得这句话能够容纳科学技术,因而这句话也就具有了更大的适用性,而且具有了更长的时效。

“以正治国”就是在治国过程中,做任何事都应该保证正确,以正确为准,这才是治国之道,而其他的一些道包括“无为之道”、“善道” 等,都不是治国之道,顶多只是一些为人、为政技巧。今天,我们无从了解老子是怎么选择“正”字的,它用得如此之妙以致令人惊叹,这或许就是老子的伟大之处。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作为理论分析,我们还是做个假设。假如当年老子书写《道德经》时,没有“以奇用兵”这句话(本章根本就没有讨论这句话,其作用仅仅是陪衬“以正治国”),后人或许就不会把“正”和“奇”当做一对反义词,没有被当做“正”的反义词,意味着“奇”就不会被当做“错”。而“奇”又是“少数”、“不常见”的意思。那么,中国文化会不会不把“少数人”视为异类呢?会不会不那么反感“独特的见解”呢?正因如此,我们把本章的中心思想从“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休养生息得民心”换成“以正治国,休养生息得民心”,这样做,或许可以减少“奇”对“正”的干扰。

进一步的讨论,见第91章。

【中心思想】

以正治国,休养生息得民心。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