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8章 其政闷闷》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第58章 其政闷闷
【原文】
其政闷闷[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5],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6]而不割,廉而不刿[7],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政治昏聩民众相反淳朴,政治清明民众相反狡诈,祸啊,福就依附在旁边,福哇,就是祸的潜伏之地。谁知道怎么治理最好?这没有标准答案。以前大家认为正确的可能又变得错,以前大家认为善的人可能又变成妖人,民心的这种不确定性从来如此。所以,圣人只做人们认可而且看法不变的事,自己方方正正,但是不那么苛求人,自己廉洁,但不滥杀贪官,直率,但是不放肆,光彩,但是不伤人自尊,以免滑入民众的反面,因为该不该苛求人、该不该杀贪官、算不算放肆、算不算伤人自尊,不同时代,民众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注释】
[1]闷闷:糊涂,愚昧,昏聩。
[2]淳淳:淳朴,诚恳。
[3]察察:看得分明,清明。
[4]缺缺:狡诈。
[5]妖:妖有两个特征:(1)与众人逆行;(2)所为罕见。
[6]《说文》解释:“方,又引申之为方圆。”《论语》曰:“子贡方人”。方圆者,规矩也。
[7]《说文》解释:“刿(guì),利伤也。”
【翻译说明】
1.本章的思路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先列出反效果的例子,说明福祸不是绝对的。然后“孰知其极?其无正”,接着说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其实是没有标准的,政治中的标准是大众观点,而大众观点又是飘忽无定的。最后,说明圣人应对之策是:只做大家都认可而且长期看法不变的事。为什么“不割”、“不刿”、“不肆”、“不耀”呢?因为割、刿、肆、耀是好是坏,往往随时代而变,一般二十年左右时间变一次。
2.其政察察
从晋朝开始出现“察察之明”这个词[1],现在这个词已经带有贬义,在老子时代“察察”是一个褒义词。
3.正复为奇
从上一章翻译说明关于“正”、“奇”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中国文化中,奇异者错。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说的就是这个理,这一观点使得中国人不敢创新。
4.方而不割
“方”有“方正”之意,方物有棱,有“割”的功能,表示让人不舒服,苛求人。
5.直而不肆
“直”就是说实话,不歪曲事实,实事求是的意思。为人正直说实话,往往说话没有顾忌,容易伤人,显得放肆。
【中心思想】
人心在变,圣人得谨慎处之。
【注释】
[1]《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