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美言可以市[3]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4],以先[5]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万物的庇护神。善,是人的宝,不善,就一无所有,只能受人保护。美言(这是一种善)如宝可以换得尊严,美行(这也是一种善)如宝可以增加人的分量,人不善还有什么能丢失的呢?只能等待别人保护了。所以,天子设置三公,让他居家怀抱拱璧,出行乘坐驷马之车,如此宠爱,还不如让他坐进善道之中。人们之所以珍惜善道,为的什么?不是说“所求就是能有罪豁免吗?”有了善,还有什么罪要豁免呢?所以,善被天下人珍视。
【注释】
[1]《说文》解释:“奥,宛也。室之西南隅。”古时祭祀设神主或尊者居坐之处,奥神,保护神。
[2]保:金文字形是:背子于背。
[3]《说文》解释:“市,买卖之所也。”
[4]拱璧:古代一种大型玉璧。
[5]《说文》解释:“先,前进也。不行而进曰前。”
【翻译说明】
1.道者万物之奥
规律是怎么成为万物保护神的呢?因为,不遵循规律办事,事情往往失败,这是其一。其二,水能滋润万物,人如果像水那样助人而不索取就是行善,给人行善,人人念叨,谁会害你呢?
2.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德经》原本是没有断句的,很多人把“善人”、“不善人”当名词,断句成“道……,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即把“善人”、“不善人”作为“道”的所有者,这样,翻译就成了“道……,是善人的宝,不善人的所要保护的对象”。不善的人要保护的是什么道呢?从别的章节借来的“无为之道”。一个不善之人连“善良”都做不到,哪能做到“无为”呢?所以,这样翻译在事理上说不通。
为此,我们断句成“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把“善”突出,这样,“道者万物之奥”也就顺理成章,“善道是万物之保护神”,正好,奥神确实是保护神。这么分解,后面的句子也就一通百通了。
3.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美”跟“善”是通的,都是羊字头的字,美者善也。
4.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表示人如果不善,则一无所有,从而,跟前面的“人之所保”的“保”对应起来了,受保护的婴儿的确一无所有,处处需要人保护。
5.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道德经》原本是没有断句的,这段话应该怎么断句呢?有人这样理解,“拱璧”和“驷马”是两个名词,理出这两个名词后,就有“有……以先……”结构,于是就有“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译义就成了“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但是,不如坐进此道”。这个译文所给出的道理相当含糊。看来,得重新断句。
《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说明“驷马”与“三公”刚好构成符合礼制的搭配,应该把这两个词提出来。问题是,“虽有拱璧以先驷马”怎么断句?这涉及“先”是什么意思?我们一查“先”的本义,是“不行而进”,就是坐舟车的意思,刚好与“驷马”搭配。然而,“立天子置三公”同时提到“天子”和“三公”,“驷马”与“天子”不合礼制,因而,我们怀疑这段话原文中没有“立”字。这样,我们就断句为:“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驷马以先,不如坐进此道”。奇怪的是,出土的汉代帛书版《道德经》也有“立”字。
6.不如坐进此道
这里的“道”(规律)是指“善”,即善道。善可以从利他衍生而来,见第82章/四/规律12。另见第90章。
其实,严格地说,不能叫善道,应该叫善德。人有道(按科学规律做事),因而有德。其中按“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个规律做事,表现出现的德就是善,即善德。
【中心思想】
为善,不是帮助别人,而是庇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