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86章 名》原文、译文、注释、释义解读
第86章 名
在古字中,“名”与“铭”同字,其本义是“铭记”,即“描述”和“表示”的意思。由“铭记”引申出“名称”,然后由“名称”引申出“名声”和“名誉”,再由“名声”引申出“著名”和“有名”。
在《道德经》中,共有23个“名”字,我们把它们集中在一起,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个“名”字应该具有的意义。我们判断“名”的意义的方法是:用相应的意义,比如“描述”,取代相应的“名”字,看是否说得通。结果发现,“名”多了一个意义,即“名分”。“名分”表示“一个人在政治体制中只要有个名字就具有的份额”,是人在体制内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利益,与生俱来,相当于西方政治理论中的human right,它是政权得以稳定的政治基础。
有了“名分”这个意义后,就引申出“名义”的意义。
[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名分)可名(描述)非常名(名称)。无名(描述)天地之始,有名(描述)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名称),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14章]视之不见名(名称)曰夷,听之不闻名(名称)曰希,抟之不得名(名称)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描述),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描述)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描述),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描述)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32章]道常无名(名分),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分),名(名分)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名分)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描述)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描述)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37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名分)之朴。无名(名分)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名分),夫唯道善贷且成。
[第44章]名(名声)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