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三十八章》原文与感悟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此言世降道衰,失真愈远,教人当返其本也。所言道,乃万物之本;德,乃成物之功。道为体而德为用。故道尊无名,德重无为。故道言有无,而德言上下。此道德之辨也。
上德者,谓上古圣人,与道冥一,与物同体。虽使物各遂生,而不自有其德,以无心于德,故德被群生,终古不忘,故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者,谓中古以下,不知有道,但知有德。故德出于有心,自不能忘,且有责报之心,物难感而易忘,故云“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失,忘也。以,恃也。然上德所以有德者,以德出无为,功成事遂,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下德所以无德者,以德出有心,而又矜功恃为,故云“有以为”。由是观之,道无真伪,而德则有真有伪矣。此世数淳薄之辨也。
德又下衰,上德不称,而下德为尊,于是始有仁义之名。然仁义皆出于下德,故皆不免有心为之。但上仁虽为,而无恃为之心,故云“无以为”。上义则恃之矣,故云“有以为”。且仁义上者为真,三王是已;下则为假,五霸是已,故不足言。
此又下衰,仁义之下,则礼为上矣。礼则但以虚名相尚,不复知有仁义,故上礼为之,有莫之应者。如孔子作《春秋》,虽正名分,而卒莫能正,此莫之应也。不唯不应,且将臂攘而仍之,此五霸之余,战国之习也。且彼既不知仁义,则必相因而报复之矣。仍,相因之意,又复也。此所以为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故其德下衰,至此已极,圣人亦无可为天下之具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故礼乃忠信之薄,为乱之首也。
所以愈流愈下者,乃用智之过也。前识,犹言蚤智,谓明见利害于未然者。然蚤智在孔子,则为周身之防,所谓“明哲保身”之意;其次则如范蠡、乐毅之俦,以为避名全节之计;又其次则为仪、秦纵横游说之流矣。然在圣人,则谓之权;在乐、范,则谓之好高而务名。名者实之宾,故谓道之华。在仪、秦用之,则为愚之始也。此所谓才智,君子用之则成名,小人用之则杀身,岂非愚之始耶?故太上以道德为尊,而仁义次之。故大丈夫处厚而不处薄,务实而不务华,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