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道德经/《第八讲·无身论:宠辱若惊,宠辱不惊》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八讲·无身论:宠辱若惊,宠辱不惊》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八讲·无身论:宠辱若惊,宠辱不惊【简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帛书】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憨山注】:此言物欲之害、教人离欲之行也。意谓人心...

第八讲·无身论:宠辱若惊,宠辱不惊

【简注】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帛书】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之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憨山注】:此言物欲之害、教人离欲之行也。意谓人心本自虚明,而外之声色饮食货利,亦本无可欲。人以为可欲而贪爱之:故眼则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见,故盲;耳则流逸奔声,而失其真闻,故聋;舌则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则流逸奔境,而失其正定,故发狂;行则逐于货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谓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丧心,贪得而无厌者也。圣人知物欲之为害,虽居五欲之中,而修离欲之行,知量知足,如偃鼠饮河,不过实腹而已,不多贪求以纵耳目之观也。谚语有之:罗绮千箱,不过一暖;食前方丈,不过一饱——其余皆为荣观而已。故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帛书】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上也,辱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憨山注】:此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袪累也。宠辱若惊者,望外之荣曰宠,谓世人皆以宠为荣,却不知宠乃是辱。以其若惊,惊,心不安貌。贵大患若身者,崇高之位曰贵,即君相之位:谓世人皆以贵为乐,却不知贵乃大患之若身。以身喻贵,谓身为苦本,贵为祸根,言必不可免也。此二句立定,向下征而释之曰,何谓宠是辱之若惊耶。宠为下,谓宠乃下贱之事耳,譬如僻幸之人,君爱之以为宠也,虽卮酒脔肉必赐之。非此,不见其为宠。及其赐也,必叩头而啖之,将以为宠;彼无宠者,则傲然而立。以此较之,虽宠实乃辱之甚也。岂非下耶?故曰“宠为下”。且而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也,患失之。是则竞竞得失于眉睫之间,其心未尝暂自安。由此观之,何荣之有?故曰“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此其所以宠是辱也。贵大患若身者,是以身之患,喻贵之患也。然身乃众患之本,既有此身,则饥寒病苦,死生大患,众苦皆归,必不可免。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无身,则无患矣。故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然位,乃祸之基也。既有此位,则是非交谪,冰炭攻心,众毁齐至,内则残生伤性以灭身,外则致寇招尤以取祸,必不可逃。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贵。无贵,则无患矣。故曰:贵大患若身。笔乘引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盖言贵为君人之患。庄子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祀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狐豚,岂可得乎?斯言贵为卿相者之患。老子言苟知身为大患不可免,则知贵为大患,亦不可免也。然且世人不知贵为大患,返以为荣。爱身取贵,以致终身之累,皆非有道之所为也。唯有道者,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不以为己显。虽处其位,但思道济苍生,不以为己荣。此则贵为天下贵,非一己之贵。如此之人,乃可寄之以天下之任。然有道者,处崇高之位,虽爱其身,不是贪位慕禄以自保。实所谓卫生存身以行道,是则爱身,乃为天下爱其身,非私爱一己之身。如此之人,乃可托以天下之权。若以此为君,则无为而治;以此为臣,则功大名显。故道为天下贵也。故曰: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二章的要点是“五欲”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为腹”即“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三章的要点是“宠辱”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身为天下”即“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二章河上公取名“检欲”,第十三章谷上公取名“厌耻”,都从“贵身”的角度说明怎样由“宠辱若惊”修炼到“宠辱不惊”。本讲以五色、五音、五味、畋猎、难得之货、宠辱若惊等所产生的负面作用来阐述“为道”必须“拒绝诱惑”“纯洁天性”,因而提出“无欲”而“无身”的观点——虚实结合、无中生有、有无相生、清心寡欲、宁静自持、不迷不惑。“无身论”的特点在于:无宠无辱,宠辱不惊;有身无身,大成无身。

第十二章的意思是:五色缤纷,使人眼花缭乱;五音嘈杂,使人听觉失聪;五味杂陈,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神情癫狂;珍贵物品,使人为财伤身。圣人但求温饱而不追逐奢侈,因而摒弃过度的物欲而追求精神的安宁。

第十三章的意思是: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感到惊恐,这是因为把荣辱这样的祸患看得跟自身一样贵重。什么叫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感到惊恐呢?这是因为得宠的时候在上,受辱的时候在下,所以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令人惊恐不安,丢掉宠爱或离开侮辱也会令人惊恐不安,这就叫获得宠爱或遭受侮辱都会感到惊恐。什么叫把荣辱这样的祸患看得跟自身一样贵重呢?一个人之所以有大祸患,就是因为这个人过分关注自身的得失;如果一个人不过分关注自身的得失,这个人哪里还有什么大祸患呢?所以如果一个人珍爱自身是为了治理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这个人;如果一个人爱惜自身是为了天下太平,就可以把天下交给这个人。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