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讲·难易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二十八讲·难易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简注】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帛书】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必作于易,天下之大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憨山注】:此言圣人入道之要妙,示人以真切工夫也。凡有为,谓智巧;有事,谓功业;有味,谓功名利欲。此三者,皆世人之所尚。然道本,至虚而无为,至静而无事,至淡而无味,独圣人以道为怀,去彼取此。故所为者无为,所事者无事,所味者无味,故世人皆以名位为大、以利禄为多而取之,然道至虚微淡泊无物,皆以为小少,故弃而不取。圣人去功与名,释智遗形,而独与道游,是去其大多,而取其小少。故以至小为至大,至少为至多,故大其小而多其少也。试观世人报怨以德,则可知矣,何也?且世之人,无论贵贱,事最大而难解者,怨也。然怨之始也,偶因一言之失,一事之差,遂相构结,以至杀身灭名,亡国败家之祸,甚至有积怨深愤,父子子孙,累世相报而未已者,此举世古今之恒情也。岂非其事极大且多哉?惟圣人则不然,察其怨之未结也,本不有;始结也,事甚小;既结也,以为无与于己。故无固执不化之心,亦无有我以与物为匹敌。其既往也,事已消之,求其朕而不可得。以此观之,则任彼之怨,在我了无报之之心矣。然彼且以为有怨,在我全无报复之心,彼必以我为德矣。是所谓报怨以德,非谓曲意将德以报怨也。孔子以直报怨,正谓此耳。斯则怨乃事之至大而多,人人必有难释者。殊不知有至易者存焉,是所谓为无为、事无事、大其小而多其少也。天下之事,何独于怨?而事事皆然。故天下之事至难者,有至易存焉;至大者,有至细存焉。人不见其易与细,而于难处图之,大处为之,必终无成。苟能图之于易,而为之于细,鲜不济者。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故也。作者,始起也。是以圣人虚心体道,退藏于密。迹愈隐而道愈光,泽流终古而与天地参。此所谓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也。老子言及至此,抑恐世人把易字当作容易轻易字看,故戒之曰,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谓世人不可将事作容易看也。且容易许人,谓之轻诺。凡轻许者,必食言而寡信。见事之容易而轻为者,必有始而无终。是故易字,非容易也。世人之所难,而圣人之所易;世人之所易,而圣人之所难。故曰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犹,应作尤,古字通用,更也。谓世人之所甚易者,而圣人更难之,故终不难耳。观夫文王兢兢,周公业业,戒慎恐惧乎不睹不闻,皆圣人之所难也。余少诵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二语,只把作事看。及余入山学道,初为极难,苦心不可言。及得用心之诀,则见其甚易。然初之难,即今之易。今之易,即初之难。然治心如此,推之以及天下之事皆然。此圣人示人入道之真切工夫也,志道者勉之。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帛书】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也。
【憨山注】:此释上章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之意,以示圣人之要妙,只在为人之所不为,以为学道之捷径也。治人、事天工夫,全在于此。安与末兆,盖一念不生,喜怒未形,寂然不动之时,吉凶未见之地,乃祸福之先,所谓几先也。持字,全是用心力量,谓圣人寻常心心念念,朗然照于一念未生之前,持之不失。此中但有一念动作,当下就见就知。是善则容,是恶则止,所谓早复。孔子所谓知几其神乎。此中下手甚易,用力少而收功多,故曰其安易持。兆,是念之初起;未兆,即未起。此中喜怒未形,而言谋者,此谋,非机谋之谋,乃戒慎恐惧之意。于此著力,图其早复,盖第一念为之于未有也。若脆与微,乃是一念始萌,乃第二念耳。然一念虽动,善恶未著,甚脆且微。于此著力,所谓治之于未乱也。合抱之木以下,三句皆譬喻。毫末,喻最初一念;累土足下,喻最初一步工夫也。上言用心于内,下言作事于外。为执二句,言常人不知著力于未然之前,却在既发之后用心。为之则反败,执之则反失矣。圣人见在几先,安然于无事之时,故无所为,而亦无所败。虚心鉴照,故无所执,而亦无所失,以其圣人因理以达事耳。常民不知在心上做,却从事上做,费尽许多力气,且每至于几成而败之。此特机巧智谋,有心做来,不但不成,纵成亦不能久,以不知听其自然耳。慎终如始:始,乃事之初;终,乃事之成。天下之事,纵然盈乎天地之间,圣人之见,察其始也,本来不有。以本不有,故将有也,任其自然,而无作为之心。及其终也,事虽已成,观之亦似未成之始,亦无固执不化之念,此所谓慎终如始,故无败事也。是以以下,总结圣人返常合道也。若夫众人之所欲者,功名利禄,玉帛珍奇。所学者,权谋智巧,火驰于此,往而不返,皆其过也。至于道德无为,皆以为贱而所不欲,以为无用而不学,故恃智好为,以伤自然之朴。圣人离欲释智,以复众人之过耳。以恃万物之自然,故终不敢为也。庄子内圣外王学问,全出于此。吾人日用明此,可以坐进此道。以此用世,则功大名显,伊周事业,特绪余耳,岂不至易哉?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六十三章的要点是“三无”即“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易”即“图难于其易: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一细”即“为大于其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六十四章的要点是“四兆”即“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两未”即“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三比”即“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两无”即“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一慎”即“慎终如始”、“两不”即“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第六十三章主要叙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基本观点,重点阐述“难”与“易”,“大”与“细”的关系,强调从“易”“细”着手!第六十四章继续阐述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观点,进而提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行政和做事原则,主张由小而大,由低而高,由近而远,循序渐进,顺从自然,慎终如始,最后实现“自然无为”。“难易论”的核心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
第六十三章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方法去大有作为,以无事的心态去成就大事,以无味的习惯去品味天下;把小看大而把大看小;把多看少而把少看多;小怨不别报,大怨天必报。解决困难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成就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开始。解决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简明的地方着手;成就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微细的部分开始。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圣人始终都不贪大求全,所以最终能够成就大事。轻易许诺必定难以守信,看轻事情必定遭受困难。按照这种指导思想,圣人总是在战术上重视困难,所以最终能够克服困难。
第六十四章的意思是:局面安定的时候容易维持,事情的漏洞还未出现的时候容易修补;危机很小的时候容易消解,征兆细微的时候容易化散。做事要在尚未发生错误之前妥当处理,治国要在大乱没有形成之前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累积于每一筐泥土;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的每一步。妄为将招致失败,固执将遭受损害。因此圣人不妄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不固执,所以不会遭受损害。常人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快要成功的时候要像开始的时候那样慎重,就不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因此,圣人追求的是常人不追求的,不看重稀奇的货物;圣人学习的是常人不学的东西(正道),纠正常人舍本求末的过失,以此加持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敢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