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益损论:为学为道,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感悟分享
第二十二讲·益损论:为学为道,以百姓心为心
【简注】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帛书】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故将欲取天下也,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也,则不足以取天下矣。
【憨山注】:此承上言无为之德,由日损之功而至也。为学者,增长知见,故日益;为道者,克去情欲,穷形泯智,故日损。初以智去情,可谓损矣;情忘则智亦泯,故又损。如此,则心境两忘,私欲净尽,可至于无为,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民果化,则无不可为之事矣。此由无为而后可以大有为,故无不为。是故取天下者,贵乎常以无事也。无事,则无欲;我无欲,而民自正;民自正,而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心得,则治国如视诸掌:此所以无事足以取天下也。若夫有事则有欲,有欲则民扰,民扰则人心失,人心既失,则众叛亲离:此所以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者,此耳。旧注取字训为,摄化之意。应如春秋取国之取,言得之易也。
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浑。百姓皆瞩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帛书】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瞩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憨山注】:此言圣人不言之教,无心成化,故无不可教之人也。常者,一定不移之意,谓圣人之心,至虚无我,以至诚待物,曾无一定之心,但以百姓之心为心耳。以圣人复乎性善,而见人性皆善,故善者固已善之,即不善者亦以善遇之。彼虽不善,因我以善遇之,彼将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为善矣,故曰德善。以圣人至诚待物,而见人性皆诚,故信者固已信之,即不信者亦以信待之。彼虽不信,因我以信遇之,彼将因我之德所感,亦化之而为信矣,故曰德信。以天下人心不古,日趋于浇薄,圣人处其厚而不处其薄,汲汲为天下浑厚其心。惵惵,犹汲汲也。百姓皆注其耳目者,谓注目而视,倾耳而听,司其是非之昭昭。圣人示之以不识不知,无是无非,浑然不见有善恶之迹,一皆以淳厚之德而遇之,若婴孩而已,故曰“皆孩之”。若以婴孩待天下之人,则无一人可责其过者。圣人之心如此,所以不言而信,无为而化,则天下无不可教之人矣。
【串讲】
本讲是传统本《老子》的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第四十八章的要点是“两为”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事”即“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九章的要点是“无常心”即“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信”即“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即“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浑——百姓皆瞩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第四十八章把修道的“认识论”分为“为学”而“为道”两个前后相关的阶段,并介绍了具体的途径、方法、目标,河上公给本章取名“忘知”,意味着不以“智”治国,以“无事”而“取天下”。第四十九章强调像圣人那样“以百姓心为心”,“抱一为天下式”最后实现“百姓皆瞩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的和谐社会,河上公因此给本章取名“任德”。“益损论”的核心在于“为学”而“为道”,“益”天道,“损”私心,在于“以百姓心为心”,构建和谐社会!
第四十八章的意思是:为学则情欲文饰每天都在增加,为道则情欲文饰每天都在减少;情欲减少而又减少,以至于达到无为的境界;通过“无为”的手段而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取天下恒久的方法就是不滋事,如果滋事,就不可能取得天下。
第四十九章的意思是:圣人没有成见,百姓的心愿就是圣人的心愿:行善的“我”善待,不行善的“我”也善待,这样“我”就得到了“善”;守信的“我”信任;不守信的“我”也信任,这样“我”就得到了“信”。圣人君临天下,收敛个人的欲望;圣人治理天下,回归浑朴的心境。百姓尊敬地按照圣人的意愿去做,圣人都如婴儿般跟百姓相处。